清明黄庭坚古诗翻译,清明黄庭坚古诗翻译欣赏

tamoadmin 诗词解读 2024-10-04 4 0

黄庭坚的词里用典多,怎样赏析他的那首《清明》?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其诗沉郁顿挫,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清明黄庭坚古诗翻译,清明黄庭坚古诗翻译欣赏

惊雷天地龙蛇蛰,

玉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娇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又一丘。

其诗用典句在劲联:前者《孟子.离娄下》意在嘲讽爱慕虚荣者;后者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途的典故。

一:《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二:翻译

清明时节,一声声春雷催醒了世间万、、。

北宋的黄庭坚被誉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名气大的很,他主张无一处无来历,主张脱胎换骨,化铁成金,所以多用典故。不过《清明》一首倒语言清新,用典并不晦涩,运用对比,再现了清明时节的景物特点,表达对人生终为土灰的感慨。原诗如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其一,诗歌前两联:充满勃勃生机的原野,与凄凉的荒冢形成了鲜明对比。清明时节,桃花灼灼,梨花如雪,春雨滋润过的原野,草木萌发,绿草如茵,春雷阵阵,蛰伏一冬的小动物们开始苏醒,活动了,一切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可是,清明,又是祭祖的日子,望着一座座高高低低的荒丘,想着自己远在千里之外家乡,不能和亲人团聚,不能祭奠祖先,便黯然销魂。

其二,后两联用愚蠢和贤能不同的人生,却有一样的结局,来宽慰自己,虽然屈沉下僚,又有何妨。

人乞祭余骄妻妾,用的是《孟子》中的典故。齐国有一懒汉,什么活也不想干,每天早上出去,到晚上回来,喝的醉醺醺的。妻子问去哪了,他总是说有朋友请。妻子心中疑惑,怎么经常有人请他吃饭呢?就趁他出门,悄悄跟在后面,原来他丈夫来到了一大片坟墓边,等人家祭祀完了之后,向人家讨要祭品吃喝。

士甘焚死不公侯,讲的是晋国晋文公重耳逃难在外,介子推等人跟随竭力***,一次,大伙断了粮,介子推悄悄把自己臀部的柔割一块给文公煮食,当文公回国继位后 ,忘了分封介子推,想起来后,赶紧派人去请,可介子推只愿共患难,不肯出来做官,于是背着母亲,躲进山里,文公想逼他出来,就放火烧山,可介子推也挺有气节,始终没有出来,被烧死在山上。

《清明》一诗作于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廷党争激烈,时有以王安石为首主张变法革新的“新派”,亦有以司马光、苏轼等人为首反对变法的“旧派”。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有所牵连。

时逢清明,又是春日,有桃李春风,亦有荒田野冢,既是生机勃勃,又有满目凄凉,对比十分强烈,因而黄庭坚写下“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可以理解为桃至花期不知愁,愁从游者心上来。也可以理解为桃花不知荒冢愁。或者理解为桃花得意笑春风,野田荒冢葬英雄。

季节逢春,节日清明,节气恰是惊蛰。惊蛰惊蛰,惊醒蛰伏之虫兽,意味着万物复苏,生机始发。这时节贵如油的春雨也飘飘而落,浇灌着初生的嫩草。一切又都充满生机与希望,看起来格外的美好。黄庭坚接着写道:“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这既是诗人对于现实景象的描写,也是诗人心境的投射:自然界中生机勃勃,可官场、政治、社会却似乎并非如此,作者此刻的人生未逢雨露、未被滋养。

此情此景,联想到朝中大局,友人的政治立场以及自己所受到的牵涉,黄庭坚想到了《孟子》中的一则寓言:

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

这无疑是一个蠢人。孟子也旨在用这个故事讽刺那些屈身折节以求富贵的人。

紧接着黄庭坚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意入世为官。

乞人与介子推相互对比,使得介子推愈显名士风骨,而乞人愈发粗鄙可耻。

黄庭坚毫不犹豫的书下“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两句。这两句引用了《孟子》人乞与介子推的典故。通过两者的对比,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宁愿效法介子推而死,也不愿折节攀附。

诗人的情感一路转变,从满目愁苦,到目睹生机,再到明心见志。最后,诗人的情感与认知终于达到最高点,突破了眼下逼仄的处境,放眼千秋万世。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我们所熟知的苏轼是同一时期的人,与苏轼齐名,世人称“苏黄”。

这首《清明》创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那个时期,因王安石变法的“新派”与“旧派”之争,苏轼为“旧派”,因黄庭坚与苏轼是挚友,因此也受到牵连被贬。

整首诗看起来有些消极之意,诗人借“清明”这个节日来抒发自己对当时的社会不满。用“生”与“死”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考量。

“桃李笑”:指的是清明时节桃花,李花的争奇斗艳。

“荒冢”:凄凉的孤坟。

清明黄庭坚首联写了哪两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黄庭坚清明诗全文?

黄庭坚的《清明》诗全文如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描述了清明时节,虽然桃李盛开,但田野上的荒冢却令人心生愁绪。雷声震动天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雨滋润了郊原,草木变得柔软茂盛。人们乞求祭品,有的骄傲自得,有的却甘于为正义而死。然而,千年之后,谁又能真正分辨出贤愚呢?只见满眼的蓬蒿,共同覆盖着这片土地。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清明黄庭坚表达了什么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颈联是“***的乞食人”对比“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尾联诗人抒发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后都是黄土盖身。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