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小雪日观残菊有感
方回 〔元代〕
欲雪寻梅树,余霜殢菊枝。
每嫌开较晚,不道谢还迟。
早惯饥寒困,频禁盗贼危。
少陵情味在,时讽浣花诗。
作者:
方回(1227~1305),汉族,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元朝诗人、诗论家。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
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
意思是;九月霜降,碧天澄静
出自《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翻译:九月霜降,碧天澄静,秋气回旋催促西风括动。半夜初听隐隐轻寒的风声,摇撼着潇潇落叶梧桐。
描写“霜降”的句子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等等。 诗词中描写“霜降”的词句有很多,列举如下: 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
---《霜降》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望天门山》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雁门太守行》
《水调歌头 霜降碧天静》原文: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解析:
上半阕前四句写“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表明到了深秋,气候已经开始寒冷起来。“起瞰”三句,写年老偶病,在大风之后的寒夜,登上高城,遥望北方大片沦陷了的土地,无奈与客同饮,借酒浇愁,说的是在特定背景中的活动。“叠鼓”二句写武士操练、演习骑射的热闹场景:天将破晓,鼓棰小击,声声细密而急促;闹鼓声中,武士飞马上场,拉弓搭箭,射向目标。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和跃跃欲试的场面啊!以上写的都是客观的景物和事象,却又处处表现着的内在心情和心理。如:写秋寒以表现的老病忧国;写“起瞰”、夜饮等活动,以表现的国愁;写骑射活动场面,以表现的爱国豪情和民族自强的精神。景中有情,象中有意,所以才能写得情景历历,意象生动,境界鲜明。
下半阕抒发议论,但那议论都被情感化、形象化了的,而且设客争笑问难,生活气息极浓。所发感慨,同上半阕写出的时令、气候、活动场景紧密相连,所以毫不感觉突兀。“岁将晚”以下七句,说已到垂暮之年,有位客人同他说笑话,问他这个病弱的老人:你平生的豪迈气概跑到哪里去了?你往昔奔马骑射为谁争雄,还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士,举手拉弓,弦声响处,便见有双雁从远空堕落。结尾“老矣”二句,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