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四首其四陈师道,绝句四首其四陈师道古诗

tamoadmin 诗词解读 2024-10-06 3 0

当中国古建筑遇上古诗词,是怎样的一种美?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张继刚从长安赶考回乡,这次依然是名落孙山,心里十分郁闷。天黑了,今晚就暂且在姑苏城外,寒山寺附近的河滩渔船上对付一晚吧。

诗人想起了许多往事,自己空有一腔才华却报国无门,辗转复辗转,一夜无眠,索性走出舱外,只见远处天际边月亮已西沉,寒鸦发出数声凄厉的鸣叫,这又惊扰了谁的美梦?我整夜的无眠啊,清早满天的霜笼罩着大地;江边的枫,江上的渔火,可对着满腔的惆怅怎能入眠?朦胧中仿佛听到夜半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里的钟声飘荡到客船里来了……

这便是蜚声海内的《枫桥夜泊》。我们真的要感谢诗人的那个不眠之夜啊,他给我们留下了这美丽的千古诗篇。我们也真的搞不明白,是张继成就了寒山寺,还是寒山寺让张继青史永流传?我是觉得古建体现的是凝固的美,而诗词则是流动着的情,是诗人灵魂的升华。当古建遇上古诗词,二者便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就像一对热恋的情侣,那种感觉,那种美,恐怕再华美的辞藻都无以言表的了。

绝句四首其四陈师道,绝句四首其四陈师道古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经典诗篇会陪伴着绝美的寒山寺,流传千年,万年,直到永远。

中国的古建筑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中国的古诗词精炼含蓄,意境优美。当古建筑遇上古诗词,必然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谱写一段千古***。

一.具有诗意之美的城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二.具有悠远之美的楼阁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二.具有空灵之美的寺院:寒山寺

中国古代的建筑,或亭台楼阁,或庭院厢房,或曲径长廊,都免不了梁柱楹墙,或飞檐翘角,或雕龙画凤,无不神***飞扬,栩栩如生。在如此古色古香的场景中,文人雅士能不逸兴遄飞,提笔为赋吗?!

最著名的要数唐朝崔颢所题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就连后来一步的李白登上黄鹤楼,面对此诗,都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在名胜处赋文吟诗,随处可见。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名重天下;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家喻户晓;江西的醉翁亭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成为天下第一亭;还有北固亭,西林寺,陶然亭,望江楼等。

到了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甚至百姓居家之处,都会贴上对联,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仅举三大名楼的联语吧: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中国古建筑是一种物质凝固的美,是国学的活学活用的智慧所在。古诗词是另一种精神流动的美的享受,是灵魂的升华的载体。都是国学文化,都是中华文化,文明的不同表现形式。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首优秀的诗词可以使一座楼名扬千古,



而一座名楼也会使一首优秀的诗词留芳万年。



中国著名的四大名楼皆因一首诗词扬名中外。


北宋诗人陈师道有一流的精神,风骨,元好问却不赞成他闭门觅句,你怎么看?

北宋诗人陈师道被江西诗派誉为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一。他的诗简洁质朴,感情真挚,其中一首《绝句》,脍炙人口,写出了读书时的独特感受。原诗为: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时开?

自己感兴趣的书,很快就会读完,自己喜欢的朋友,却偏偏盼不来。现实生活总是如此啊,往往事与愿违。人生中能有几次畅然开怀呢?

陈师道博学多识,却不会营生,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只好投靠到岳父家住。但是,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都能坚持读书,写诗。空闲时,总是闭门不出,一动不动,潜心钻研,或卧床蒙被吟诗,时间长了,家里人也养成了习惯,轻手轻脚,怕打扰他。黄庭坚曾写到,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滕州。黄庭坚是在感叹,陈师道做学问那么用功,可惜只得了一个正字的小官,不知道他能不能吃饱饭。提起仕途,陈师道也够悲凉了,一生仅仅做到州学的教授,相当于现在的地方上一般大学的老师,终于升为秘书省正字,也就是个编辑,可怜还未到任,就病死了,世人遂称他为陈正字。

再说说他的风骨。整个北宋,可以说如陈师道一样有高风亮节的人不多。在他身上,发生了几件很奇葩的事。其一,由于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其二,苏轼外放杭州时,他违反朝廷禁令,私自为苏轼送行。后被贬绌。因苏轼曾举荐他为教授。其三,陈师道以清廉刚直,闻名京城。权臣章惇向他抛来橄榄枝,希望他前去拜见,可惜陈师道却婉言谢绝了。多少人挖空心思去攀附权贵,而陈师道却不为所动。其四,天气已冷,他的夫人到宰相赵挺之家借了一件棉袍,也就是李清照的公公家,陈师道却嫌弃赵家品行不端,不肯穿衣服,结果感受风寒,病死了。陈师道的凛凛风骨,可见一斑。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何不改为“两岸”?两岸是无穷数,这么改怎么样?

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一行,窗含,门泊都有夫物纷扰,各归其根,归根曰静,词数含有聚精会神的意思。

静为躁根,是以君子终日不离锱重,君子为雄,锱重为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的状态是宁静致柔能如婴儿乎。两只黄鹂有着童趣。

两只改成两岸,诗歌意境就分离成了神无以灵将恐歇停。两只黄鹂改成两岸黄鹂,就忧愁变成了我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还是两只黄鹂的诗境含有为我无身我有何患的意思。

实在令人痛心,这本是杜甫夫妇在归乡途中,寄宿旅店。却不料遭叛军卷土围困,交通阻隔,诗人思乡心切,却又被困万般无奈。当时,难过的心情可想而知。谁曾想,被当下普遍认为杜甫当时心情愉悦,写下春景华章?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站在窗前非常羡慕黄鹂在柳丛中自甴的嘻戏、呜唱,白鹭可以随心地在蓝天中飞翔。可是,自已夫妇却被困寓所,失去自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即现在的秦岭,也就是现在西安的华山,因山高,山顶终年积雪。在这里作者意指都城长安、以及它承载的风雨人情。作者面向故乡看向窗外,脑海中翻腾着故乡的情景。他是多么的希望能尽快地看到刚收复的家乡。可是叛军的人马多得就象三国东吴鼎盛时的船只一样遮水塞道不可胜数,使他无法启程。

“两个"是他和妻子对幸福、自由的向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写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从避难的梓州回到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看着草堂外春色盎然,写下了这首诗: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看得到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万里之外的东吴来的船。

这首诗对仗精工,着色艳丽,动静结合,简直就是一幅咫尺天涯好山水。这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清新的小画,前两句展示着蓬勃的生机,新春的绿意;后两句则暗含了感伤的失落和渺茫的希冀。

题主问何不把“两个”改为“两岸”,改成两岸会怎么样?我说不能改,相信所有网友都不会同意改;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不能改;改了会怎样。

大家知道,杜甫以律诗见长,白居易说他的诗“贯穿古今,镂格律,尽工尽善”。“两个”对“一行”,以少对多,有差距,更能突出“两个”,两个,也可能是虚指,但他用了“两个”可能还有“成双成对”的意思在里面,有喜庆之意;初春景美,逃难归家,心里是高兴的。两个黄鹂的叫声是清脆的欢快的,让人愉悦的;而两岸的黄鹂不知有多少,可能你也听不到它们的叫声,即使听到了,也会是嘈杂的,倒令人心烦。“两个”可数,“两岸”不可数,“两个”以少胜多。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自下而上,一横一纵。近处是两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自由自在;眼风所至,目之所及;远处是蓝天之上,一行白鹭飞翔,奋发向上;要仰望,要远观。而下两句则是由远到近,隔着窗远远看到西岭上的雪,打开门,门口就停着东吴来的船。整首诗是随着视线的游移完成了景物的转换,可谓自然而然,不显突兀。如果是“两岸”,那第一句和第二句就成了由远到远,打乱了整体的结构。

说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小画,也可以说这四幅小画是一个大空间里的四个点,就象电影里的长短镜头,根据取景的需要,焦距拉长缩短,由近拉远,再从远拉近,映入眼帘的,尽是美图!

我认为不怎么样!无穷数要看用在何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千古佳作,不是说改就改的。下面先说“两个”。

1,两个;既是数量,又代表个性。这是作者所见所闻,他看到两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又看到一行白鹭上天飞翔。两个若改成两岸?和下句的一行也变多数了,便体现不出两个的个性了。那么是无穷数,这个无穷数不可能同时鸣叫。这不是合唱团,有指挥的一起鸣叫,所以,这不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更不符合逻辑。下面再说;

2,两个对一行,一少对一多彰显的是,数量的反衬不对等。那么若改两岸?数量上就对等了,就没有反衬的意境了。所谓的对仗,一是平仄,二是数量。当然两岸平仄不影响,但是数量就不对仗了。再说古人写诗,那是比较认真的,也是仔细推敲的。不象咱们现代人浮噪,他既然这样写,他就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还是不改为好!

3,改一个字,整首诗的意境全变了,用咱们老百姓的俗语说,那就是“一马灼坏一锅”,得不偿失。虽然现在是改革的时代,但不是什么都能改。我建义友,多提一些改革不正之风的言行,推崇正能量,提倡改革攀比心理,提倡宽容待人,做诚实守信善良人。我曾记得小时侯,不论是民兵连,还是共青团,都是在讨论谁的文化高,谁的字写的好,谁的贡献大。所以,要提倡如何实现复兴梦。

结束语

古人的文化功底,比现代人扎实的多,作品也是现代人不能及的。所以咱们后人,还是低调为好!

问题: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何不改为“两岸”?两岸是无穷数,这么改怎么样?

前言

从七绝的格律来说,平仄,对张都没有问题,用两岸当然可以。不过,两岸和两个在意境上是有有区别的。

我们先忘记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只论诗不论人。

看看区别在哪里?到底这样改好不好呢?

明朝冯梦龙《古今笑史》中,讲了一个笑话:

两个官员在棘寺(九卿官署)上班,江菉萝说这里桂树真不少,可惜黄鹂鸟不太多。熊眉愚告诉他,黄鹂鸟自古以来就很少呀。因为杜甫作诗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当然不多喽。

这个都是虽然是开玩笑,不过说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两个”有数量少的意思。

那么诗中的数量多好,还是少好呢?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题玉泉溪》,作者:湘驿女子。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这首诗最早录载于《树萱录》。湘驿女子的姓名.身世已不传,只能从她留下的这首诗中,窥见其生活中的片断和诗才之一斑。全诗四句,二十字,写一个失去了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心灵上的痛苦。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模声绘色,形象鲜明,艺术概括力极强。

在此给大家分享一首充满剑气侠义的唐诗。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唐 刘叉

一条古时水,

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

勿薄细碎仇。

诗作者刘叉是唐朝诗人中最另类的一位,最具江湖豪杰的侠义气息。做的诗也与众不同,充满峥嵘气象。本诗围绕一把古剑而写,但除了题目,整首诗不见一个剑字。作者用水、流、泻来描述剑。水清冷冰凉,明亮闪烁。遇阻则会停滞聚集,最终积累巨大力量冲破阻碍。一泻千里,摧枯拉朽。所谓兵无常形,水无常势。用剑用的好,也会象水一样,无影无形,但却无坚不摧,莫能抵挡。虽不着一个剑字,但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古剑的冰冷锋利明亮。剑气流动绵绵不绝,剑光潇杀冰冷如水。是否有感觉有古龙***的味道?

剑是兵器,是***的武器,要慎用。作者寄语收赠人,勿薄细碎仇。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用剑就要行侠仗义,建功立业,不要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恩怨情仇。读罢此文,你是否看见了一把如水的古剑,一个侠肝义胆的豪杰形象?

这首诗是否惊艳?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初入武夷 唐 李商隐

未到名山梦已新 千峰拔地玉嶙峋

幔亭一夜风吹雨 似与游人洗俗尘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马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最近看到的一首诗,禅意十足,意境空灵。

是常慧道人写的山居山咏。

半肩风雨半肩柴,

竹杖芒鞋破碧苔。

刚出岭头≡五步。

浑身都被乱云埋。

一首七绝,把一个景描写的惟妙惟肖。写出一个道人樵夫砍柴的情景,肩,鞋,苔,云描写的那么入迷,仙字解释人在山曰仙,被云埋在山中不但被世人不见,也把苏轼的那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写的更有意境,东坡在山中只是悟出看事要全局看,而常慧这诗却把一个人放在虚无飘渺的云中,这可能就是大隐隐于世吧,清净自在,松云泉壑陪伴,那是神仙过得曰子。

中国古诗词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先秦到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上万个诗人,留下上百万的作品,而我们熟悉的不过就是九牛一毛,就连入选了唐诗宋词三百首的作品,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有很多生僻诗词。

今天,诗画提一首《点绛唇》,作者是葛胜仲,宋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写词人在县衙愁坐的郁郁情怀,全词如下: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秋晚寒斋”,词的第一句点明愁坐的时间,地点。“藜床香篆横轻雾”,词人坐在藜木床上愁思闷想,四周烟雾飘飘,就如愁思之徘徊不去。这一句以情写景,熏香袅袅,似愁情,悲思不绝。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意思是闲愁似淡,但其实浓得化不开,令人难以负载。正当词人浓愁之际,天又渐渐下起雨来。雨打芭蕉之声本就凄凉,而梦魂却追逐着这声音而去,更将词人的愁写浓了。“逐”字用的最好,将词人追寻“芭蕉雨”的悲愁意象主动化了,加强了词的凄恻。

“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下片词人将视线转移到室外,他看到云边有只大雁,大雁高声鸣叫着,其声凄切,似在替隐者低语,倾诉愁怀。这里词人将大雁和自己类比,因两者身世和命运有可比性。大雁春去秋来,漂泊无定;而词人羁旅他乡,四处奔波,其孤寂凄凉是相同的。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最后几句是说纵使思念故乡,却无计可归。在愁思满腹的词人心中,眼前景色竟是那般凄凉:远山凌乱,荒城斜阳惨照,于寂静之中,忽然又响起数点鼓声,令人心烦。“乱山”、“斜日”、“夕阳”共同构成了一幅极其荒凉的图景,并暗衬托、出词人的孤寂。“乱山无数”的“乱”字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心绪的烦乱。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显得异常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