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原文,太上感应篇原文译文和白话文

tamoadmin 诗词欣赏 2024-10-06 3 0

《子夜》里几次提到了太上感应篇,请结合作品分析其象征意义及作用?

作者反复描写吴老太爷虔诚信奉所谓劝善惩恶的《太上感应篇》的细节,这个细节是实在的,然而又象征着他的老朽,顽固的地主阶级的思想性格。

  《子夜》以逼真的笔法描写了人物的生活细节,并且常常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之中。这些细节描写的特点既是实在的,又是具有象征性的。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太上感应篇原文,太上感应篇原文译文和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可以理解为成人的《***规》吗?

知行合一(心里良知上认为对的东西,就一定要去做)

满街都是圣人(佛心自现)

万事万物万人都是内心的投射。

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意思想品德的修养)

两种价值观:一种是用外物(贵重物品)体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是用自己去体现外物的价值。(推荐第二种)

永远不要生气,也永远不要气别人。

男人的成熟,应该是脸上不带情绪,眼里写满故事

要建功立业,必须让自己的胸怀度量像大海一样。

常修莲花口。(留有口德)

大格局 大德行 大度量 行菩萨道。(多做善事,利益他人,慈悲是天地间最强大的磁场)

《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道是什么?德是什么?普通人不知道怎么入手怎么办?《太上》就直接把不道德,不仁义,不行善积德,而是作孽造恶的后果,一一的搬出来,一一的列出来,详细的写出来,期望人们能够悬崖勒马,希望人们能够改过自新,希望人们能够敬天畏人,积极行善积德。

太上知道,人们因为物欲的纠缠,因为宿世的污染,人心已经不清、不明了,人们自己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积德,什么是行善了。因而,太上就像儒家的孔子一样,一条一条的把善恶仁义的区别与外在的表现一条一条的具体的列出来,只期望,人们就算不懂什么是仁义道德,不知道什么是善恶,至少也可以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慢慢的通过外在的行为的规范,进而有会于心,心有所得,在进而能反躬自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仁义道德,至此,则不至于太过辜负太上的良苦用心矣!

道是什么?老子说明十几次,孔子也说明了十几次,简单、明白而具体。但是,人们的智力与道的差距太大,道好比在负一梯,然而,人们的文化水平与理解能力已经高到了十楼以上,所以,就无法理解道,这叫文化超过水平!

刀叔观点:《太上感应篇》是一部人生在世的必读、必懂之书!

中国自古就有“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的古训。《太上感应篇》首先是一部道书,是一篇旨在劝世为善之书,因而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

此书源出于《抱朴子》,但具体作者不详,后经宋代李昌龄、郑清之等先贤发扬光大。《太上感应篇》中的文句,多取自东晋葛洪(284-343)《抱朴子》“对俗”及“微旨”两篇,全文1277字,分总论、善行、恶行和结论4部份,共列举22项善行,155项恶行。宋理宗(1225-1264在位)曾在篇首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自此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广为传颂,至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太上感应篇》是世间善书的典范,在中国古代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与《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合称为“三圣经”。

《太上感应篇》原名《感应篇》,篇幅不长,总计一千二百多字,主要是阐述“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幷借太上之名成书,太上就是太上老君,原名李耳,又称老子,著作有《道德经》,老子是我国的道教始祖,上天之至尊之圣。

在《太上感应篇集注》中云,“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意即所谓“感应”,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