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提出任人唯贤的观点。
①设问。以“未必”二字起句,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举韩世忠的例子作答,提醒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②用典。借用韩世忠的典故,希望朝廷能够放宽尺度,提拔人才, 让有识之士有用武之地。
③对比、反问。把张巡、许远等人才与“金汤”等自然条件进行对 比,借反问语气强调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④表达方式多样。在写景、抒情手法之外,夹以叙事、说理,于诗中发表议论,直接表达作者任人唯贤的观点。
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
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的名将。
三个
1问长缨何时入手:用请缨典故。汉武帝派遣终军出使南越,欲说服南越王归顺。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绳索。后因以“请缨”指投军杀敌。
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
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国脉微如缕中的微细小的意思。
微意思为小,细小,如细微、轻微;引申含义为少,如稍微、微笑。此外,“微”还表示衰落,如卑微、微贱。
在日常使用中,“微”也常做动词,表示隐秘地行走,如微行。
微,初见于秦系简牍中,常用以指“微小”义,如《诗经》“遵彼微行”,“微行”即小径。后来又在《说文》中发现,“微”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国脉微如缕"出自宋朝陆游的《三月三日感事》。在这句话中,"微"指的是微弱、细弱,比喻国家的命运前途。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对于当时南宋国势日渐衰微的感慨。
国脉微如缕中的微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细小、微弱。
这个词出自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用来形容国家的命脉已经衰弱到像一根丝缕一样,随时可能断裂。
这是作者对当时南宋面临蒙古军的入侵,国势危殆的忧虑和不满。这首词也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刘克庄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词人。我们知道,在南宋中后期的词人中,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深受辛弃疾的爱国主义豪放词的影响,用词来呼吁要复国抗金,用词来反映心中不平的愤懑。这一派词人被称为辛派词人。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刘克庄、刘克等人。第二个派别是深受北宋***派词人周邦彦的影响的婉约派,主要词人是姜夔。吴文英等人。
知道了刘克庄是辛派词人后,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评价刘克庄了。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是盛产老军医的福建省莆田人 ,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他一生坎坷,三次为官,三次被贬,最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据说他晚年和贾似道搞得火热,也给他的人生增添了一些污点。但刘克庄是著名的爱国词人,深受辛弃疾的影响,可以说是辛弃疾的铁杆粉丝。他的词模仿辛弃疾的痕迹很浓,喜欢用典,喜欢作豪放之语,但是整体水平比不上辛弃疾。但是刘克庄在词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爱国热情、复国无望的悲凉、呼唤英雄抗金复国的心情,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刘克庄的一些词,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作,我们不妨来看一首:
沁园春·梦孚若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翻译成现代文的话:我们在何处相逢?一同游览成阳的宝钗楼,又登上了曹操所建的铜雀台。把厨师唤出来,让他把东海鲸鱼切成细片;把马夫叫出来,让他牵来西域的宝马。天下的英雄,除了你我二人,还有谁配与我们饮酒抒情。我们准备千辆马车,网罗大江南北的侠士奇才!
畅饮之后,酣然大醉,耳边响起了如雷的画鼓声。谁料想,美梦被雄鸡的轻啼声惊醒。感慨自己的一生就要过去,但是还没有建立功名。难道非要等到书生老后,建功立业的时机才会到来。如果威名赫赫的李广将军,可以遇到珍惜人才的高祖皇帝刘邦,区区一个万户侯又算什么!披上衣服起床,只觉得凄凉孤寂,于是更加怀念亡友,在感慨中心生哀伤。
是不是很有豪情,很有愤懑,很像辛弃疾的风格?
刘克庄是辛派词人的后劲,他不仅创作了数量不菲的词作,且流传有内容丰富的词学理论。他强调词的现实功利性,主张词作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抒发词人的真情实感,推崇大声镗鞳的豪放词风。同时,他亦不偏废词之为词的本色,认为词以缘情为本,具流丽绵密之致、须协律可歌。他还主张在本色词体之中,注入现实内容:“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这是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先声。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南宋末年的文坛宗主,时人“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不惟如此,他还在弱宋末造、恢复之计已成妄谈,举朝侈靡、文恬武嬉以求朝夕之欢,浸染着感伤意绪的柔媚词风笼罩词坛之际,自觉踵武爱国词人辛弃疾,以自名别调的260 多首词作,唱出了高亢、嘹唳的末世强音,成为南宋后期成就最高的辛派词人。
刘克庄“生丁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面对“国脉微如缕”、朝廷只求苟且偷安的现实,刘克庄倡言词当反映现实生活,有助于世教民彝。刘克庄的这一思想,首先表现在对于远离现实、流连声色之作的不满。
他在《辛稼轩集序》中曰:“世之知公(此指辛弃疾)者,诵其诗词,而以前辈谓有井水处皆倡柳词。余谓耆卿直流连光景,歌咏太平尔;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将柳永词与辛弃疾词对举,其褒贬轩轾之意甚明。对柳永词虽流播广远,却只是“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颇不以为然。
在《辛稼轩集序》中,刘克庄自称于稼轩词“幼皆成诵”,钦慕之情溢于言表,对稼轩词大声镗鞳的磅礴气势及其所开辟的宏壮开阔、迈越古人、古今未有之境界极力称道。《黄孝迈长短句跋》***意提及黄孝迈“酒酣耳热,倚声而作者,殆欲摩刘改之、孙季蕃之垒。”将黄孝迈发愤抒怀之作与稼轩羽翼刘过之词及孙季蕃词相比,亦见出其对豪放词风的称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