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及翻译

tamoadmin 诗词推荐 2024-10-10 2 0

史记》中为什么专门有一个“老子韩非列传”?道家与法家究竟有什么关系?

把他们列在一起写传,是司马迁以前的人把他们归于一类人,即属于道家人物。

为什么韩非子及申不害后来被称之为“法家”,是因为当时属于被统治的平民儒家无法获得儒教的话语权,而道家是掌握了话语权的,在儒家通过鼓动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单独命名出来的,因为儒家不承认“法家”也属于“道家”,毕竟“道家”是儒家的思想启蒙者和老师,碍于情面,他们不可能欺师灭祖,大加鞭挞,只有重新进行创造和命名,他们才可以无所顾忌的口诛笔伐。

道法自然。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及翻译

这实际上就是说道家是分为“道自然派”和“法自然派”,也就是孔子所主张的“春秋大一统”所暗含之意(当时只有春秋两季,后来才从春季划分出了夏季,秋季划分出了冬季,叫做“太极(一年)生两仪(两个半年),两仪生四象(四季)”),儒教祭司阶层道家是分为“春派”道家和“秋派”道家的,“春派”实际上就是“道自然派”,主管儒教建设,“秋派”实际上就是“法自然派”,主管儒教惩戒。

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实际上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针对帝王,就是帝王要克制他们作为神的生杀大权,善用国之重器,发挥爱护世人的本能,使人类族群的最大利益得到维护。

第二个层次是针对道家,他的两个流派必须各行其是,互不干涉,相安无事,“春派”道家,也就是“道自然派”,负责宗教建设,传播宗教教义,“秋派”道家,也就是“法自然派”,负责宗教惩戒,维持信仰的持续,不要干涉其他职能的权力运转。

第三个层次是针对儒家引领的普罗大众,必须行正事,走正道,不要因为步入错误的道路而“有为”,从而危害群体利益的实现,要坚持“无为”,也就是不危害***的统治。

“法家”后来主张建立的“无为而治”却强调“法无不为”,就是关于“道自然”、“法自然”、“道法自然”的选择,“法家”最终作出的是“法自然”的选择,基本消除了儒家讲究“巧力”配合道家施政的可能,相当于夺取了儒家的饭碗,所以引发了儒家的仇恨,以前道家是“师”,儒家是“官吏”,现在“法家”当权,不做“师”了,而要做“官”,逼得儒家只好做“吏”,从政务型人才沦落为单纯的事务型人才。

韩非以书干韩王,不用。转而进秦国,为秦谋划,算不算叛国?为何?

  问题:韩非以书干韩王,不用。转而进秦国,为秦谋划,算不算叛国?为何?

  当然不算,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游历效力别国已是常态,更何况此时国与国虽说情势紧张,但它们都出自周王室分封,异国同脉,如何算叛国?

  七国间早有客卿制度,就是为了重用他国有能之士,俗称“互挖墙脚”,只不过秦国更胜一筹罢了。

  而且韩非不赞同李斯的“灭韩”***,而主张“存韩灭赵”的***,结果被李斯陷害惨死,所以只能说韩非是择良木而栖,并无对不起韩国。

  再看看秦国历史,多半文臣武将都是异国人士。

  变法大家商鞅——卫国人。

  纵横大家张仪——魏国人。

  谋略大家范雎——魏国人。

  政治大家李斯——楚国人。

  投机家吕不韦——卫国人。

韩非子作为韩国贵族,转而去入秦,算不算叛国?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考虑。

首先,我们知道,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而春秋战国时的国和后世的国家概念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诸侯国都受封于周天子,所有国家理论上都受周天子节制,各个诸侯国相当于现在的省,国君相当于高度自治的***。所以严格来讲,大家都是周朝的百姓,那时候人才改换门庭和今天的跳槽差不多,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事。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国家观念淡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连年战乱,很多国家都匆匆灭亡了。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有一百多个,到了战国末期,主要的国家就剩下了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所以,很多人都说不上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哪国人,自然爱国思想就淡了。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特别开放,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并不如后世一般处于统治地位。很多历史名人,如孙子、乐毅等都先后供职于好几个国家。那时候人才都喜欢游历四方,兴致来了在某个诸侯国上几天班也是很正常的事。

综上所述,韩非子跳槽这件事在当时是很正常的,远远达不到叛国这个层面。而且,据史料记载,韩非子并不是自己主动去的秦国,而是韩王惧怕秦国,不得已派遣韩非子出使秦国。并且,韩非子在秦国曾试图阻挠秦国灭亡韩国,因此被下狱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