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意义,屈原之死的意义

tamoadmin 诗词鉴赏 2024-10-11 4 0

历史上的今天,屈原投江而亡。他是对当时的失望和愤恨,值得吗?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屈原在楚国算是一大姓,贵族出身,原先被楚怀王器重,着手楚国的变法,希望能效仿商鞅,让楚国强盛,可是,改革派终究没有好结果,他也知道,他动了郑秀和靳尚,公子子兰的蛋糕,也让他觉得一定会有被处死的一天,可是,他完没有想到,楚怀王上了张仪的当,被扣押在秦国悲愤去世,白起攻陷了郢都,楚国到了亡国的边缘,为了实现让人们醒悟的目标,决定以身殉国。

这很难说属于一个历史问题,我愿意在这里尽我所能的给出一个分析。

战国后期,秦国改革尤为彻底,英才广集于秦,将士悍不畏死,国力愈发强盛。秦朝在于周边各国的战争中攻城掠地。

屈原之死意义,屈原之死的意义

楚国在吴起变法之后,灭掉了70多家贵族,大大整合了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楚国快速发展,国力得到了提高。可是由于楚怀王下令停止变法,吴起变法未尽全功。战国中后期,楚国的贵族实力日渐庞大,又一次威胁到了楚王的统治。于是,楚怀王重用屈原来主持这场变法,其内容有:奖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移风易俗。

可以说屈原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在他的眼中,楚国有了复兴的希望,可惜最后残酷的现实告诉他,这只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

张仪连横六国,楚怀王听信谗言,不顾屈原劝阻,贪图小利,背弃盟约,断交于齐。张仪将之前许诺给予的六百里土地变为六里。楚怀王恼羞成怒,自恃国力强盛,悍然进攻。军队冒进,最终于蓝田败于秦军。楚损失八万军队,70余名大将被秦军所俘,这场战争称为“丹阳之战”

秦国开出条件,邀楚怀王赴秦议和,屈原劝阻,以必死之志,身着丧服,在一片欢送声中坦言“屈原怕大王一去不返,特意为大王送丧。”怀王恼怒,竟驱屈原出殿。他愿意为自己效忠的君主付出生命,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与价值寄托在了他的政治理想中。

公元前279年-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都城郢,重创楚军。楚国丧失了西部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秦国发动了不停歇的进攻,使楚国毫无喘息的余地。一次次的战败,一次次的打击,曾经辉煌一时的郢都,如今已是满目苍夷,变为一座死城。楚国复兴的希望永远的破灭了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在他的治理下楚国隐隐有了中兴的希望。然而迎接他的不是欢呼的国民而是满目疮痍的国土,在历史古朴的竹简上,他以一个悲情的角色被古今的文人墨客所记录。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百姓曝尸荒野,屈原所构建的理想国度轰然倒塌,尸骨与砖瓦所堆砌的废墟诉说这个曾经强大国家行将到了最后的时刻。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他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词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可惜他生不逢时,生活在楚国由强变弱的时期。

楚国在楚怀王以前,楚国历代国王都积极进取,任用贤能,给人都是有智慧、有头脑的感觉,但到楚怀王手里楚国开始走下坡路了。怀王刚开始对屈原很信任封他为左徒、三闾大夫总管朝庭内外事务,国家大事都征求他的意见,但是由于屈原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为了楚国的强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得罪了一批小人,楚王身边的小人靳尚,公子兰,楚王的宠妃郑袖的不断进谗言陷害他慢慢楚王开始疏远他,不再信任他了。

怀王贪小便宜,宠爱小人多次被秦王玩弄而并不长记性,最后自己被秦国扣留,客死他国。到怀王的儿子公子横继位,更是个糊涂虫。怀王时期的罪人按理说应该受到惩罚,但并没有受到惩罚,靳尚和公子兰还得到公子横(顷襄王)的重用,他们合伙说屈原的坏话,屈原被流放到云梦泽,永远排除到政治的边缘。

屈原非常有才华,他写了好多诗词,流传千古,著名的就是《离骚》、《天问》等。其中有些名句现在读来还振奋人心。例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生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几千年来这些语句鼓励着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并为完成自己理想而奋斗不息。

公元前279年至278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郢都,并战领郢,楚顷襄王逃往陈。屈原听到这个消息觉得楚国彻底完了,这时他已经是一位老人,彻底对人生、对楚国失望了,于是投泊罗江而死。以后百姓为了记念这位爱国主义大诗人,楚国的大忠臣把他死的那天作为记念日,在这天人们都吃粽子、赛龙舟并把这个习俗留传至今!可以说屈原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