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哥舒歌 西鄙人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白云谣 先秦无名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问题:如何赏读辛弃疾的《生查子·悠悠万世功》一词?
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权臣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被先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被任命为知镇江府。 南宋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之初,在北固山上写下了这首《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 ,⊙●○○▲ 。⊙●●○○ ,⊙⊙◎○▲。
生查子乍一看像五言律诗,不过押的是仄韵:苦、土、去、禹。七言的《玉楼春》和《生查子》这两个词牌很相似,都是仄韵的五言或七言的古体诗,只不过词牌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另外古体诗一般不会把上声韵和去声韵混押(土、去 ),填词时上、去混押很正常。
矻,今天读作阴平:kū,但在古韵中是入声,仄。
上阕前两句是感叹大禹的功绩与辛苦,3、4赞扬大禹令鱼儿安心的在深渊畅游,百姓安居在土地之上。
鱼自入深渊,《老子》:"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人自居平土,《孟子·滕文公》: 洪水也。使禹治之,.......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下阕换头两句写景过渡,有光阴逝去之感。诗人说,我站在北固山尘表亭上面对金山,其实是在思量大禹呀.........
谢邀,见辛弃疾必答。
先看词: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常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要读辛弃疾的词,第一要了解词中的典故,因为稼轩大爷好用典,你不知道典故出处,就很难理解他在说什么。
第二,就是要了解稼轩大爷这个人,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自然就很难理解他想表达什么。
先说典故。
1、尘表亭。
谢谢邀请!
《生查子悠悠万世功》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文如下: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沈,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生查子悠悠万世功》是辛弃疾在担任镇江知府期间所写的一首作品。词的上片写大禹当年风尘劳苦,疏浚河道,使人免遭水灾,而鱼也得游深渊。下片写日落浪东去,到此不只眼眺远景,而是心怀大禹治水的贡献,之功,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满腔热情的颂扬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抒发了自己拯救祖国的伟大抱负!
按理说登临如此峰顶,自应写其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然而辛弃疾竟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思禹之情,却又能不离题意。如上片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点叠词,既生动地写出了历史久远,又形象的写出大禹的劳苦功高。这纵横高远的境界,正是最恰当的扣住了“尘表”二字。作者面对一派江山如画,烟火万家的绚丽景象,他考虑的却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尘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这都是禹的伟大业绩,这三四句“高”“远”,更推进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片是吊古,那么下片就是伤今了,过片“红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写的是眼前,如果简单的这样去理解,显然与上片的高远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红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之势,“白浪”句是指时光飞逝,历史是无情的。这正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感情流露。煞尾二句,既照应了前阙,又阐明了词意,危亭高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伤时忧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着作者无限的心事。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全词紧紧系住“尘表”铺写,巨高临远,吊古伤今,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询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一代***,顾随觉得,这首词远远超过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顾老为什么如此看重这首词?这首词真的有如此大的魅力吗?该如何赏读这首词呢?先看原词《生查子》,题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常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先来看看这首词的类别,为登高远望之作,登高抒怀之作。
公元1204年,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镇守军事重地,登北固山,在纪念大禹治水的尘表亭下,北眺长江,遂写下这首词。词人没有直接写景色,而是直接从大禹写起。
上片,发思古之幽情。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言大禹治水,建立了万世功绩,是十几年劳神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劳不懈的结果。功绩为何?使鱼入深渊,使人居平土。
不管什么功绩,都是靠努力奋斗拼搏出来的。昨天的努力,决定了今天的样子,而现在的一切,决定了明天我们将达到的高度。不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还企求有美好的生活,不是缘木求鱼吗?
下片,抒个人之怀抱。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初读,文字简单,意义明了。然反复沉吟,便觉力透纸背,感情沉痛。一个又字,一个长字,平平常常又力重千钧。那红日,一回又一回的落去,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一刻也不停息。再看看自己,已霜染白发,还未收复失地,一味任岁月蹉跎。心中的沉痛,又有何人知?
正如顾老所说,词人登高望远,对此茫茫,百感交集,而举头又见依依之落日,滚滚之江涛,吊古悲今,益觉无以为怀,有此二语,便觉阮嗣宗指登广武原尚逊其雄浑,陈伯玉之登幽州台尚逊其悍鸷也。
我也认同意这样的看法。阮籍登广武原,北眺黄河,在项羽的霸王城上感慨,一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他是否写了诗歌,我不太清楚。郑州北边的荥阳,汉霸二王城,依然存在,今年春季,我也曾登临,山上荒凉,冷落。可见,现在已没有多少人关心古代文化了。至于陈子昂,登燕昭王的黄金台,想到自己,不被重用,不禁涕下沾巾。陈是立身之忧,辛是国家之虑。相比之下,辛弃疾的词,境界更大,更有力,气势更雄浑。
辛弃疾的这首词值得我们反复诵读。
(本问答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