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士不遇赋原文,董仲舒士不遇赋原文及翻译

tamoadmin 诗词鉴赏 2024-10-18 1 0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答: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背景: 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 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 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 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 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 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 要。

(2)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 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 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 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 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 想。)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 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 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 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士不遇赋原文,董仲舒士不遇赋原文及翻译

(3)影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 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 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 步有积极意义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高的成就吗?

谢邀。文景时期,是指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人口骤减,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朝廷推崇黄老治术,也就是无为而治。***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帝、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要说文景之治的成就,个人觉得是比较高的,在经过秦末暴乱,楚汉之争。刘邦统一了中国大地,建立了汉王朝。建立初就是个烂摊子,国力衰弱,人口少等。经过文景之治后,让这个国家变得强大富庶,使这个国家稳定了下来。到了武帝时期,才有痛歼匈奴,洗刷国耻的强大实力。打仗就是打钱,武帝打仗的钱都是文景之治来的。所以说文景之治的成就很高。

说到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文景之治"。

这两位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的第一个公认的"盛世":社会安定,法律清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经过两位皇帝接近四十年的努力,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但作为不朽盛世的开创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帝王生涯,是充满着艰辛和挑战的,可以说,他们费尽心力,排除了千难万阻,才走到了帝王事业的顶峰。

汉文帝汉景帝继承的,是经历过吕后专政,吕氏乱政之后的西汉江山,虽然汉高祖、汉惠帝和吕后为他们留下了已经相对比较充裕的经济储备,以及相对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但经历过汉惠帝、几位少帝等服从于吕后的傀儡皇帝的统治,西汉政治生活中,威胁皇权的力量也在迅速壮大。

而汉文帝和汉景帝想有所作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这些力量的威胁,把实权牢牢的攥在手中。

一场西汉版的君主与皇族、臣属勾心斗角的纸牌屋的故事,正在上演。

先说汉文帝,汉文帝能够登基,借助的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几位功臣的力量,而这几位功臣,从汉文帝登基起,就成为掣肘汉文帝的挡路石。

周勃,在这位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臣眼中,汉文帝之所以适合做皇帝,就因为他脾气好,好控制,因此,在皇帝面前,这位老臣一向以匡正汉室,拯救汉朝的救星自居,在皇帝面前十分无礼。

而汉文帝对付他,用的是软刀子,汉文帝对周勃十分尊敬,而且给了他当时汉朝权力最大最重要的官职:右丞相。周勃满心欢喜的上班才发现,汉文帝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周勃是一个武夫,行军打仗,搞搞军事是可以的,但丞相,是要处理国家政务的,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周勃,一上任就楞住了。

千百年来,人们对汉文帝、景帝父子治下的“盛世”很是推崇,称颂那个时代社会安定、国富民强,不仅人口数量和财富激增,而且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几乎可以跟尧帝、舜帝时期的“大治之世”相媲美。后世史学家在描述“文景之治”时不吝赞美之词,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便称赞当时“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如果只看史籍的正面描述,那么“文景之治”的确是个令人憧憬的时代,其成就确实值得歌颂。但若是抛弃先入为主的观点,通过对史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尤其是对当时人的议论来做详细的解读,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所谓的“文景之治”其实是一个贫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百姓充其量只能填饱肚子的时代,如果非要称它为“盛世”,那也不过是一个“饥饿的盛世”。

首先,文、景时代的贫富悬殊现象极其严重。西汉初年崇尚黄老学说,实行“无为之治”,这固然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但与此同时,却也助长了贵族、豪强和商贾等势力的“野蛮成长”。凭借着与官府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极为雄厚的财力,这些人疯狂地兼并土地,从而迫使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或沦落为流民,或被迫成为他们的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