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饮清露,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tamoadmin 诗词欣赏 2024-10-21 2 0

垂緌饮清露,意思?

"垂緌饮清露" 是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喻贤人吸取清新的露水,象征着贤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纯洁和高尚的品质。整句话的意境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赞美和崇敬。

垂緌饮清露讲解?

“垂緌饮清露”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蝉》诗中的一句。这句诗表面上描绘的是蝉的形态和食性,实际上却寓含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析这句诗的字面意义。“垂緌”指的是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相似,故称为“垂緌”。“饮清露”则是指蝉以纯净的露水为食。这句诗通过描绘蝉的触须和食性,展现出了蝉的清新、高洁的形象。

垂緌饮清露,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然而,这句诗的象征意义更为深远。在古代,蝉被视为一种具有高尚品行的昆虫。它栖居在高处,饮食纯净的露水,因此被赋予了高洁、清远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与诗人虞世南的品行志趣相契合,使得这句诗成为了一种自我表白的表达。

在虞世南的笔下,蝉成为了具有高洁品行的象征,而诗人自己也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追求高洁、清远的人生态度。这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寄托个人情感和志向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咏物托志的手法。

综上所述,“垂緌饮清露”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蝉的形态和食性,更通过咏物托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虞世南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这种象征意义和写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启示。

“垂緌饮清露”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

“垂緌饮清露”出自虞世南的《蝉》,全诗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叫“垂緌”。古人认为蝉性高洁,栖息高处饮露水,所以叫“饮清露”。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赞美之情,即使不借助外界力量,同样名扬远博。

问题:“垂緌饮清露”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


前言

“垂緌饮清露”写的是蝉,出自隋末唐初诗人虞世南的名作《咏蝉》: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疎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唐朝有三首咏蝉诗最佳,被后人称为咏蝉三绝。

最早的一首就是虞世南的绝句《蝉》,其次,是骆宾王的五律《在狱咏蝉》,最晚的一首,是李商隐的五律《蝉》。

三首蝉诗各有特色,清施补华《岘佣说诗》的分析很精彩: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虞世南在初唐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又是唐太宗登基以前创立文学馆时期的“十八学士”之一。因此其心态与另外两人不同。

骆宾王处于武则天干政时期,骆宾王因反对后党被下狱,因此说他是患难人的心态咏蝉。

而李商隐沉沦下僚,处处不顺,因此说他是牢骚语。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隋末唐初虞世南的咏蝉诗作。看了全诗,喜欢诗词的伙伴们可能恍然了,因为很多人可能会知道“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句。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读音 是什么?此处敲黑板,读ruí ,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蝉这物种,普通人一般不感冒,不觉得蝉有什么特殊的,甚至就是知道蝉声聒噪,或者可以作为油炸小食品大块朵颐。

可是,在唐人咏物诗里,蝉可是被歌以咏之的。

咏物者遗貌得神,命意寄托。骆宾王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而虞世南的这首五绝《蝉》,后人评价很高,沈德潜评价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