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从啥时开始,已很难考证了。小的时候喜欢听老人讲故事,关于七夕节的故事也是有的,有一个叫七月七开天门。
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里,天上会打开一扇天门,里面有无数奇珍异宝。世间的凡人要躲在茄子棵里静静的等待,有福的人就能看到天门打开,若是看中了里面哪个宝贝,就向着天门许个愿,负责看守天门的神仙,就会把那个宝贝扔下来落到他的手里。
庄上有个叫大有的小伙子,多年前父母说是出去挣钱,把他留下和爷爷一块住。时间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老爷爷也已经过世了,他的父母还一直杳无音讯,留下大有一个人过着。小伙子有一身力气,一年到头靠着给别人家帮工挣饭吃,家里连一口铁锅都没有,就想趁着开天门的时候向神仙乞求一口铁锅。
七月初七夜,天上月明星稀,偶有丝丝浮云飘过。地上飞荧轻舞,阵阵团团;蝉声争鸣,热热闹闹。大有耐着一身闷热,悄悄躲在茄子棵里,一手轻摇蒲扇,不时扑打几下蚊虫,等待天门开启。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困意袭来,刚要昏昏入睡,忽然轰轰隆隆一阵巨响,天上裂开了一条缝,越来越大,金光耀眼,是天门开启了。看到里面有无数奇珍异宝,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闪耀着各样光彩,只看的他心惊肉跳,大有赶忙打起精神,认真寻找看有没有他要铁锅。貌似看过了所有宝贝,也没看到一口铁锅。正在懊恼时,忽然又是一阵轰隆隆的巨响,天门一下子关闭了,他啥也没求到。
第二天庄上的人们知道了他的这个事情,都来议论纷纷。
多数人都是埋怨他说:“你就是随便求个什么宝贝,也强过那铁锅百倍千倍呀。”
这话听得大家也都是阵阵叹息。
有一位开书房的教书先生说:“你名字叫大有,那就是啥都有啊,人家神仙还会给你什么呢?”
众人也觉得他说的有理,也都附和起来了,。
也有人说:“先生,那你帮大有改个名字,好等明年开天门的时候再来求。”
七夕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到汉代开始普及,在宋代盛行于宫廷和民间。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七巧节,是古代女性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心灵手巧的节日。在一些古诗词中,也有不少相关七夕节的记载。
最早记载七夕的是《诗经》 一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大东》是这样写的: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不用我翻译,相信大家已经看到“织女”“牵牛”“七襄”等字眼了,那就是说,这首诗歌是关于七夕节的记载了?其实不是的。这里只是借用牵牛星和织女星来表达别的意思。牛郎织女的神话爱情故事到战国时期才有史料记载,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这样记载: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
汉代,著名的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从织女角度去写。织女每日织布,以泪洗面,泣涕如雨,一条清澈见底的***,阻隔了无尽的思念。
到了宋朝,七夕节已经相当盛行。节日的热闹气氛,从七月初一就开始了。宋朝人在七夕数日前,就准备红鸡、果食和时令水果相互赠送。到了七夕夜,华灯初上,人们个个穿新衣。寻常人家在这天都要打扫庭院,富贵人家则搭起“乞巧楼”。楼上摆上精巧的小玩意,女子们望月乞巧,焚香叩拜。她们之间还流行一种蜘蛛乞的游戏,就是把一只蜘蛛放进盒子里,等七夕次日打开,如果蜘蛛网非常圆正,就表示成功求的智巧。宋代诗人杨朴《七夕》 诗为: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每年的七夕节,人们都要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智巧,其实人间是智巧已经很多了。由此可见,七夕求智巧的活动已经成为很受欢迎的节日活动了。
说完了七夕节的大致发展历程,最后说说,我们家乡的七夕活动。我的家乡在河北,我们当地人过七夕,就是在这一天赶庙会,也有女孩子晚上一起玩穿针引线游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