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草》这首词是元春省亲后,宝钗生日宴时,她迎合贾母喜好,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一支词。当时宝玉见宝钗点这戏,就嘲笑她只知道点这些热闹的戏。没想到,宝钗却说这戏如果只看热闹就白看了,你听这词填得极妙。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完,果然一拍大腿叫好。后来,宝玉被史湘云和林黛玉两个骂了,夹在中间很难受,就突然想起白天听的戏文来,只觉得“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恰如自己当时的情境,于是便有了他第一次参禅的诗作《参禅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第二天,黛玉又给他加了一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宝钗明白了黛玉的心思,拍手叫好,还引用了神秀、慧能两位大禅师的故事,以阻止他参禅。
书中多次提到出家避世的立场,或者说下场
先是贾敬,“好烧丹炼汞”不务正业,作者对其态度是“首罪宁”“皆从敬”,甚至明火执仗的大骂其“不肖子孙”
其次,在不同的猜谜,对诗场景,暗示惜春供奉佛前“海灯”,随智通尼姑出家“铁槛寺”“馒头庵”等细节
最重要的是贾宝玉多次提到,为了林黛玉出家当和尚,“变成个大王八为黛玉驼碑守墓”等情节,我们知道红楼梦故事是前后呼应,先做谶,再暗示,再应事的写作手法
所以,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与“寄生草”“出家”的结局应谶前后遥相呼应的
我最欣赏其中一句赤条条來去无牵挂,是啊,我们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生不带來,死不带去,什么功名利禄,什么情场职场,都是过眼烟云,看那稚龄少女貌美如花,若干年后不也变成躬背弯腰滿脸皱折的老媪老妪吗,细想起來,何必那么执着,热衷,能放下就放下吧
《红楼梦》是一部我最喜欢的名著,最喜欢里面的诗词歌赋,总是爱不释手,看过好几遍,对我影响颇深,书里面很多诗词应该分前后传,为著书者两人完成,当然前传都是曹雪芹精华所在。
宝黛参禅是《红楼梦》中的两个形象丰满、复杂的角色。宝玉和黛玉都是敏感、聪明的人物,他们通过参禅修行寻求内心的力量和心灵的平静。在纷繁的世事中,他们学会了超脱欲望和压力,寻找心灵的归宿。
他们的参禅经历虽然有不同,但都通过禅悟和静心,摆脱了尘世间的迷惘和纷扰。
这也体现了“禅心精神”在***中的智慧和价值,给读者带来了深思和启示。
20岁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深受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仁宗皇帝的赏识。但是王安石变法开始后,苏轼却由于和他政见不合,站到了反对派的阵营,随后自请外任。
苏轼在地方,历任杭州、密州、徐州太守,做了一些实事,也颇受老百姓的拥戴。元丰二年,苏轼被调往湖州。上任之际,他按照常规给皇上写了一道谢表,没想到就是这道《湖州谢上表》,却差点儿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新党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抓住这道表大做文章,指责苏轼讥讽朝政。又从苏轼的诗文中挑出他们认为别有用意的句子,说他谩骂皇帝,攻击新法。苏轼被捕入狱,差一点儿丢掉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后经多人求情,包括他的政敌,当时已经退隐江宁的王安石,都上书神宗:“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这才被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神宗逝世,哲宗继位,因年幼,其母高太后执政,重新启用司马光,尽废新法,这就是“元祐更化”。司马光非常器重苏轼,大加提拔,一年多的时间,苏轼就已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距宰相一步之遥。
北宋的"东坡居士”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如何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呢?
一、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冤案。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创行新法,苏轼反对变法,几次向神宗皇帝上疏新法弊端,因而引起王安石的不满。苏轼感到在京城将面临政治上的危机,请求外任。
于是,出京到杭州任通判。后来又转知密州(即现在的山东省诸城县)、徐州(即现在的江苏省铜山县)、湖州(即现在的浙江省吴兴县)
在湖州任上不久,御史李定等人罗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元丰二年,御史台(旧称乌台)李定等人派人到湖州将苏轼逮捕,押到汴京,其罪名是作诗讽刺朝廷。
苏轼被押解到汴京,关进大牢,审讯随即进行。罪证是别人为苏轼刻的一部诗集,而最先把这部诗集作为证据的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苏轼也的确有所谓的"把柄"可抓,凭自己文才经常在诗中讥讽朝政,贬斥新法,这些诗传诵一时影响不小。主审官因政见不同,把苏轼诗中某些讽刺新法的地方,捕风捉影上钢上线,说苏轼对神宗不满,逼苏轼招认叛逆罪。
二、柳暗花明
苏轼《咏桧》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就在神宗面前挑拔道:"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知己,反欲求地下蛰龙,不是想造反吗?"神宗回答说:"诗人之词怎么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咏桧》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时正遇仁宗皇后病重,神宗为了祖母病势好转,打算进行一次赦免。仁宗皇后说:"不须赦免天下凶恶,只要放了苏轼一个人就行了。"又接着说:"过去仁宗举贤良,回宫时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又为子孙得到太平宰相两人,他说的正是苏轼兄弟,现在难道你要把苏轼杀掉吗?"仁宗皇后边说也掉泪,神宗也在一旁陪着下泪。
这是苏轼晚年《自题金山画像》,总结自己一生的功业:不是自己最显赫作礼部尚书,祠部员外郎时,也不是任阀州、徐州、密州知府时,而是自己被贬谪的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这虽与苏轼豁达的态度有关,但确是苏轼功业的真实写照。
朝中元老,甚至变法派中也有很多人上劝谏书保苏轼,退休的王安石也从金陵上书“安有盛世杀才士乎”,神宗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免了苏轼死罪,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到了黄州后,作为罪官,苏轼贫困无依,衣食不周,儿子苏过和苏迨只能“望肉下饭”(墙上挂一块腌肉,吃饭时望一下吃一口饭)。当时有个书生叫马正卿的,向黄州长官求情,为苏轼要了一块黄州东郊的荒地。
苏轼在这块荒地上开垦种粮,还建了屋子,就是著名的“雪堂”,苏轼一家才算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苏轼最喜欢的前人白居易被贬忠州时,是在忠州的东坡。现在苏轼在黄州的东坡,所以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的名号从此而来!
苏东坡在此期间走出了心境上的困难,走出了一片天地,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还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苏东坡的文学、书法都在黄州创造了奇迹,他越来越喜欢黄州,自己也达到超然无我的境界。
文学的苏东坡变成了哲学的苏东坡,苏东坡成就了黄州、赤壁。黄州、赤壁也成就了奇才苏东坡。
宋哲宗即位,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哲宗是幼年嗣位,由旧党秉政,执政大臣尽废新法,苏轼却主张保留新法中的免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措施,又招致旧党程颐一派攻击排挤,先后出知杭州、颖州、扬州。
苏轼无论在何地,总是心系百姓,造福百姓。以知杭州为例:赈灾,办医院,五水共治,西湖成型。苏轼在杭州办的“安乐坊”医院为杭州首家公立医院。疏浚西湖湖底淤泥和葑草筑一条跨越西湖南北的长堤,上造六座桥和九座亭子,堤上植芙蓉、杨柳。苏轼继任者在堤上题苏公堤碑,后人称为苏堤,与白堤,杨公堤并称西湖三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