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在古文中的意象总结如下
一、象征高风亮节的品德
朱淑真《咏直竹》
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
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
刘孝先《赋竹》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1、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2、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4、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5、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1、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2、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4、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5、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描写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诗中的桃花已经凋谢,花瓣飘落,没有了主人。但即使如此,深红和浅红的颜色仍然美丽动人。整首诗洋溢着惆怅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叹和怀念之情。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眺,眼界开阔的感受。
春天即将结束,登高远眺可以看到绿树枝头的新绿和寒梅吐芳的景象,描绘了春天将要离去的美好。
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比如《静夜思》、《春晓》等,都是非常经典的诗作。
在古人看来,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是新生事物的开始,也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
所以有很多古诗中都赞美了春天的美好。
《晚春》年代:唐作者:韩愈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晚春》
年代:宋作者:陈傅良万枝寂寞待春风,风雨过多春已空。
未晓啼莺相唤语,海棠飞尽一庭红。《晚春曲》
年代:宋作者:李橄春欲归何处,流莺也不知。
只应江上水,暗与落花期。
春天即将结束古诗,例如:“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出自:春去
[唐] 白居易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
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宋 王安石 《暮春》—杨花独得东风意,相逐晴空去不归。
宋 宋祁 《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唐 韩愈《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钱起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宋 叶*** 《暮春即事》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唐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宋 辛弃疾 《定风波 暮春漫兴》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