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
④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扬系画船.(范成大)
⑤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卷十七)
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⑦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陆游)
⑧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吴本泰)
⑨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王维)
关于江南水乡石桥小亭古诗有:
1.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出自宋代晏几道的《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2.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横塘》
3.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过杨村》
4.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
出自元代虞集的《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诚邀,平民之宴为解答。
在古代文学中,意象承载着文人墨客们的情思,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文字含蓄凝练、隽永优美。
那么“南浦”、“东篱”与“青门”各自代表什么呢,这与古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古人诗词多为朋友唱和、抒情言志之作,自然少不了离别愁绪,逐渐用“南浦”象征离别,同时 也少不了“愤青之举”,托菊花而言其心,而后用“东篱”来替代之。“青门”的意思就复杂多了,下文我们再细讲。
第一,关于“南浦 ”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中的“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是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同样表达送别的意象还有“长亭”。而“长亭”呢,则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南浦、东篱、青门这三个词是我国古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自然而然有一种美学的意境和神秘的美感。
用在诗词中可以营造唯美的意境,使辞藻文雅华美,也体现了一些特殊的情感。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下:
1.南浦:本意指南面的水边。
如《楚辞·九歌·河伯》载:“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后来变成泛指送别之地的词,包含了离愁别情等忧伤的情绪。如江淹在《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到了唐宋时期,“南浦”一词的运用更加普遍。如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辛弃疾的词《祝英台近》中写道:“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除此之外,南浦还衍生出了更多的意思。如蕴含了隐逸情怀,王安石曾写两首《南浦》诗,诗中曰“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表达了隐逸闲适的情怀。
又如,代指光阴荏苒、物是人非。王勃的诗中曾有体现:“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南浦后来还成了词牌名,可见古人对这个意象的钟爱程度。
这些词,已经成典,不需要特别介绍,自带情景,这就是诗词歌赋联文等用典的好处,一个词,就能拓展文意,别有洞天。
如东篱,出自五柳先生的***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这首田园小诗,广为传颂,意境优美,因此东篱做典入诗,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首诗的情景,拓展词本来的意思,让文在不添加字数的情况下,内涵更开阔。
东篱花下绣鸳鸯。
单看这一句,你就能明白,写的是田园农家女的日常,有着***菊东篱下的悠然。
若是换个词,
东墙花下绣鸳鸯。
试想还能有这样的效果吗?
用典是旧体诗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而一个典就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些特定词,除问题中三个,还有很多,比如,三径,折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