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书法欣赏,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tamoadmin 诗词鉴赏 2024-10-29 5 0

宋朝诗人辛弃疾、苏东坡、柳永、李清照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曾经在中国的所有文人中,最佩服苏轼,佩服苏轼的全才,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一个人一生中能有一样达到苏轼这样的高度就是人才,苏轼却惊人的五样俱全,所以,人们才说,苏轼这样的全才五千年中国才能出一个。后来接触了辛弃疾的词,又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才知道真正豪放的词是什么样子的。“无情未必真豪杰”,辛弃疾那种融入到血液里的爱国情怀,加上他无与伦比的才情,铸就了真正的一代豪杰。读辛弃疾的词,时而让人热血沸腾,想和他一起跨上战马,奔赴战场去追击敌人,时而让人扼腕叹息,甚至潸然泪下,为懦弱的南宋朝廷错失这样一位文武兼备的良才而遗憾!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从小就亲眼目睹了北方人民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些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1161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1162年,耿京派他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商议共同抗金。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却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辛弃疾一不做二不休,立即跨上战马,率领五十多人连夜袭击几万人的敌营,亲手擒拿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示众后砍头。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南归后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初归南宋,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刚即位不久的孝宗曾不顾群臣和太上皇赵构的反对,为岳飞***昭雪,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这使得年轻的辛弃疾想大展宏图,他向朝廷提出了《美芹十论》、《九议》等著名的关于抗金北伐的建议。但是南宋朝廷却骨子里懦弱,根本不思收复北方的大片国土,只想偏安于江南一隅。加上辛弃疾“归正人”的尴尬身份,因此他们不敢把辛弃疾真正派往北方战场,而是派到南方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他的一腔抱负,满腹才华,就这样白白闲置。此后的四十多年里,辛弃疾几经宦海沉浮,爱国的初心却始终不变。他常常登高望远,抚今追昔,为自己的报国无门,为国家的山河破碎,为百姓的流离失所而深深悲叹!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书法欣赏,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207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不但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所以爱国主义贯穿着他的一生。他眷恋祖国的大好河山:“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遥岑远目,玉簪螺髻”,在他眼中,祖国的河山是如此的美丽,所以,他要“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年轻时的他,心中总是豪情万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年少万兜鍪”,“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可是,当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闲置,他不得不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怜白发生”。那个曾经“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青年,而今“终于识尽愁滋味”了。然而,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受到多大的打击,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永远是国家的统一:“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疾风暴雨之夜,从梦中醒来,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读到这里,禁不住为这位满腹才情,毕生致力于收复国土的爱国词人留下同情的泪水。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广泛用典,却恰到好处、浑成自然。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带动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都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这就是我最喜欢辛弃疾的原因,因为辛弃疾不仅仅是文人,他还是一位真正的战士。

我本人更喜欢苏轼。宋朝的词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优秀的诗***才辈出。宋朝诗人辛弃疾,苏轼,柳永,李清照都是流芳千古的著名诗人,他们彼此在不同的词派造诣非凡,所创造出无数令人津津乐道的诗词歌赋。他们的诗词歌赋无不流露着情真意切的感情。我更喜欢苏轼的写作文笔和特点。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人欲杀之;在元祜则虽与老先生(指刘安世所师从的司马光)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上下也。(马永卿辑《元城语录》)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文章——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融。

书法——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人间词话》)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创下为无数仁人志士所称赞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终将流芳千古,他所流露出的豁达开朗,豪放自如的精神也将激励着无数人,丰富着后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