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的原因
齐桓公带兵伐楚不过是想震慑一下楚国,表面上是先攻打蔡国(蔡国在当时是出国的附属国),再攻打楚国,其实是权力地盘的摩擦。当时的情况是齐国的国力相当强盛,所以诸侯国都来依附,而唯独楚国无动于衷,齐桓公当时也稍微有些生气吧,自己这么强大,一个弱国也敢轻视我,不给我表示一下,但是也没有找到一个很合适的理由。而且当时楚国国君楚成王也是有着勃勃的野心,也希望称霸一方。
当时齐桓公有一个蔡国的姬妾称为蔡姬,当时两人正在游船,因为蔡姬非常熟悉水性,就摇晃船只,吓到齐桓公脸色苍白,惹怒了齐桓公,被送回了蔡国,但是齐桓公也没有说不再要那个姬妾了,后来那个姬妾又被蔡国送人了,一怒之下,齐桓公就召集诸侯国去攻打蔡国,蔡国大败又去攻打楚国。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为了一个姬妾实在是太兴师动众了,所以一定还有别的目的,那就是敲山震虎,警告楚国。
齐楚两国的情况
再来说一下当时的齐楚两国的情况,齐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说他称霸了中原,而在他称霸中原的过程中,楚国也在逐渐强大起来,楚国大举侵犯汉水流域的小国,而最终楚国的实力扩展到了河南南部一带,这样就不免侵犯到了齐国的利益,所以两国就产生了摩擦。
其实这次战争矛头看似指向蔡国,其实是指向的是楚国,表面上是攻打楚国的附属国蔡国,其实上是想震慑一下楚国,让他不要太嚣张,当时的楚国也不算很强大,但是双方也都很顾忌双方的实力,看似楚国弱,实际上也不会很弱,如齐楚两国交战无非是两败俱伤,楚国受到的伤害大一些罢了,而且谋士在这件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最终没攻打成楚国,但是这场战争精彩在辩驳之术上,楚国的屈完在这次外交上也真真正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徵 通 征)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您好,齐桓公伐楚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84年。
背景
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爆发了大量的战争,其中以齐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最为激烈。公元前685年,楚国的君主楚庄王派遣重臣子反和大夫子西来到齐国,向齐桓公表达了楚国对齐国的威胁和敌对态度。齐桓公不屑一顾,将子反和子西都赶回了楚国,表示不惧楚国的威胁。
然而,不久后,楚国的大将伍员进攻齐国,齐桓公率军击败了伍员。此时,齐桓公开始认识到楚国的威胁,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以削弱楚国的实力。
战争过程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率领齐军攻打楚国。齐军的主力由鲍叔牙和孟尝君率领,总兵力达到了20余万人。齐军首先攻打了楚国的东门,但未能攻克。随后,齐桓公命令鲍叔牙和孟尝君率领一支部队,绕道攻打楚国的北门。在北门的攻打中,鲍叔牙和孟尝君***用了兵分两路的策略,成功突破了楚国的防线,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城。
后续影响
齐桓公伐楚战役的胜利,是中国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此次战役,齐国大大削弱了楚国的实力,使得楚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而齐国则因此次战役的胜利,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此后,齐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