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刘禹锡《忆江南》)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
张先主的主旨是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因为在她的诗中,她写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和可贵,并呼吁人们共同爱护自然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她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厚感受,唤醒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进一步延伸,天仙子张先主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精品,更在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寄托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她的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美好人文环境的热爱,是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呼唤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旨是“美不在修饰,美在有无瑕疵”。
原因是在张先的诗中,他描述的是一个天仙子的形象,这个形象并非完美无瑕,她身上仍有一些瑕疵。
张先想表达的是美并不在于外在的修饰,而在于一个人是否还保有真实的自我。
这符合中国古代的审美价值观。
张先的这种审美观点是中国古代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与其中的“自然而然”、“含蓄内敛”等价值观相匹配。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要重视真实的自我,摒弃对外在物质的过分追求,更加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修为,培养真正的美感和品味。
这首词为临老伤春之作,表达的是作者年老无为、韵华不再的哀叹。其意旨可由小序中得见。上阕写由午及晚的愁闷无聊的情绪。“《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谁知一觉醒来,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可见愁情的沉重程度。“送春春去几时回”与以下三句可看作作者的自答自问,说明了惆怅的原因。
“春”字象征人生的美好青春,象征逝去的欢乐生活。“空记省”与“愁未醒”遥相呼应。
下阕延续了上阕的时间线索,专写晚景,融情入景。在描写晚景的同时,亦见作者惜春之情。“沙上并禽池上暝”以鸟之双栖,反衬人之独立,更显主人公的孤寂、凄清。“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破”“弄”二学,贴切传神,既写出了动态,更写出了情态,云、月、花均赋予了惜春的生命感,物我合一,生动感人。“重重”三句重以叙述的方式写风之横暴,想象明日的情景,既哀春又伤己,悲叹留有余响,令人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