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有位渔夫拿出准备的饭团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谢***分享师邀请!
屈原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中有多少无奈,不同时代的人如何能简述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去读《楚辞》看《离骚》,可以看《通史》可以读野史去了解他,可是谁也无法用简单的笔触去描绘他怀才不遇的一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味以险险。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用心去看离骚,你会看到一个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在泣血,他的情感涕泗横流在那笔墨之间,谁又能用拙笔去描绘他不幸的一生?
国无人莫我知兮,今又何人知他兮。美人美人兮,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志洁兮情廉兮,日月可争光兮!
屈原是一位华夏杰出的文化奠基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国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百姓奋斗,他头脑聪明,动察力极強,分折各国的动态,为相王提供最准怯的行动谋略,为了楚国的江山,他奔走相告,离职后,用他的鬼才手法麾写了振惊世界的诗篇,为华夏后人留下了举世无双的文学作品,他忧国优民,不忍看到国破家王而屈江离。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围人,约生于公元前340年。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与楚王同姓,学识渊博,为楚怀王左徒,在朝政与王议事,发布诏令,在外交,接待外宾,应对诸侯,甚得国王信任,他主张任用贤能,彰明法度,富國强兵,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后因受上官大夫靳尚等谗毁,楚王怒而疏远届原。再后来,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奉命出使秦国,归回任三闾大夫,不久又遭排斥,放逐汉北。楚顷襄王继位,屈原又被放逐到江南,流浪于沅、湘一带。公元前278年2月,秦将白起领兵攻破楚郢都,楚囯濒于危亡,屈原深感理想破灭,于这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以死明志。后来5月5日成为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曰一-端午节。
屈原作品《楚辞》25篇,《离骚》为其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追求理想、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又可惩!",这些光辉诗句,鼓舞无数爱围志士。李白说"屈平辞赋悬日月",鲁迅说"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的作品,早己译成多种外文,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文化宝库的珍品。
屈原(公元前343~前223年),名平,字原。他作为一名爱国诗人,为即将灭亡的祖国焦虑,却不幸被楚王所害。战国时代,实质上就是秦,楚,齐三国争霸的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的候,如果说还有别的国家能代秦统一天下,除楚国外,别无他国。当屈原活着时,楚国确实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他与本国亲秦派争斗不懈,但最后却失败了。
屈原出生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他的宗祖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后代以屈为氏,从家世渊源来讲,屈原与楚王是同一始祖,这个始祖就是传说中的古帝颛顼高阳氏,屈氏为楚国三大家族屈,昭,景(合称“三闾”)之一。出过不少显赫人物。屈原因为他是楚王的同族,自幼就培养了他浓厚的爱国感情,在《离骚》开头的第一句他就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说明自己是高阳氏的后代,所以,他一生都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这联结在一起。
屈原经历了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郁闷,又饱尝祖国遭强秦欺凌以致郢都沦亡的悲哀,痛定思痛,回顾总结自己的一生,在绝笔最后一句中“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这个时令与相传屈原卒于五月初五的时间,是非常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