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学而时老师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
山本和义《苏轼论考》张剑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苏洵《嘉佑集笺注》上海古籍
苏澈《栾城集》上海古籍
朱刚《苏轼十讲》上海三联
一、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的一生,写的比较全面客观准确,文笔生动优雅,叙事结构很独特。
二、《东坡乐府》、《苏轼诗选》、《苏轼诗选注》、《苏轼诗集》这四本书,对苏轼的作品基本上可以说很到位。可以让你全面了解苏轼的诗词创作。
三、《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东坡诗论丛》、《东坡词论丛》、《苏轼文学论集》,可以了解苏东坡文学的评论,让你有个系统的掌握。
跟着林语堂,爱上苏东坡
他是秉性不改乐天派、是悲天悯人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是伟大书法家、酿酒实验者......是佛***,是士大夫......,他还是诗人。所有这些其实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全部。
苏轼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1056年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因与新党观念不符发生摩擦,于10***年被贬儋州,1101年去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较中国其他诗人更具多面性才华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尤其花甲之年被贬海南岛至死不渝,该一高尚气节尤其值得后世文人传颂学习。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吧,一定能最深刻打动你。
本书原用英语写成,后被译成中文。苏轼虽名闻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乐观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之有宋一代登峰造极;他较中国其他文人更具有天才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其人格精神所体现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星空。多亏了先生学贯中西、妙笔生花,生生将一位伟大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一生娓娓道来,同时也将一位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苏东坡清晰地呈现世人眼前。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是跨越千年,跨越国籍的偶像。苏东坡的粉丝居多,人们陶醉于他的诗词的旷达,更为他乐观,随性的品性所吸引。
这两部有关苏东坡的书最不能错过。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林语堂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妙笔下的苏东坡,更是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本书从苏东坡的童年,青少年,写到中老年。写出了苏东坡的超人才能,对那个时期,政治生活,文学生活做了详细的描述。
林语堂笔下,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美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伟大的书法家。
另一本就是西坡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苏轼的词与情》。
这本书精选苏轼有名的词作,并加以作者精彩的讲解,让我们在陶醉他的诗词中,补充了很多的知识。
旷,才是苏词最重要的特点,真性情才有真文字,东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到了词中全成了诗意。读东坡词可以爽口,可以怡情,可以遣怀。
愿你喜欢这两本书。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1、《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历来也被文学界推崇为人物传记写作的典范性作品,***澎湃,文字优雅,对传主的刻画精致入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苏东坡传》有4卷28章。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他的壮年时期,第3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4卷写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本书对苏东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
2、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这本书是他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润色而成。书中对一代诗人苏轼那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一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述。
3、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文集》中的一篇,苏东坡山居笔记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之后,他的政敌、私敌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都一哄而上,对他的人格进行***的诽谤攻击,东坡先生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突围。
一个倒了霉的大学者、大诗人,就像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那么多的妖魔鬼怪,有那么多丑恶的灵魂显影,反倒衬托出被诽谤者的高风亮节。
王水照的《苏轼传》
《苏轼传》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互为编织,那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诗词则是诗***生荣辱的心迹袒露。诗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艺术达到了天花板的位置,传颂度非常高。比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终于买到《康震评说苏东坡》,用了一个晚上读完了,康师这本书写的通俗易懂,饶有兴味,充实严谨,且字里行间都充盈着真性情,能感觉到康师是在用心写作,用心去贴近那个千年前的苏东坡,他是由衷的喜爱着苏子的。
康师在这本书中每一处引用都在现场标明了出处,包括每一则典故、轶闻。这样的写作必是一件繁琐而麻烦的事,可康师一丝不苟的这样做了,主观上是一个学者严谨的品格使然,客观上实在方便了喜爱苏轼的读者,读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