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这三个典故。
1、亲射虎
典故出处:
出自《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作用:
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2、遣冯唐
典故出处:
《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
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第一个用典是亲射虎,看孙郎,这是作者借孙策射猛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英勇。
第二个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冯唐去赦免魁尚的典故,希望朝庭赦免自己,让自己为国建功立业。
第三个是西北望,射天狼,借天狼星指西夏,借此表达自己抵御外来入侵的决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所用的典故有:
1.亲射虎,看孙郎。
这说的是孙权的典故,希望自己能像孙权一样有所作为。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说的是冯唐的典故,借此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希望,希望能派人来赦免自己的被贬的遭遇,再次得到重用。
3.西北望,射天狼。借射天狼来表达自己想把侵略者赶出去的志向。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文中运用的典故又三处,“亲射虎,看孙郎”这句话运用了少年孙权射杀猛虎的故事,表达作者豪情万丈意气风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运用了典故,表示作者渴望能被朝廷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能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知州的第二年写的,词的上阕描写了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词的下阕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强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多数都体现了豪放派的特点。
但是豪气的苏轼也有柔情似水的时候。
从苏轼的两首《江城子》词就能充分体现出他豪气之外也有柔情的一面。
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充分体现他豪放派特点“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而另一首《江城子·记梦》是写苏轼对已逝妻子王佛的怀念“明月夜,短松岗……”充分体现了他思念妻子的柔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仍无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也应属豪放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