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咸蛋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端午前后吃黄鳝是最佳时节。
黄鳝,通过人工繁殖,现在一年四季都可吃到,而过去,黄鳝是在端午时节吃的。经过一个冬天的蓄养和一个春天的复苏,再加上天气转暖,食源丰富,端午时节的野生黄鳝格外的体壮肥美,而且此时黄鳝肉质细嫩,是择食的最好时节。
另外,黄鳝也是端午“五黄”中的一种,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在端午节期间吃黄鳝,一方面是因为其名字带有一个黄字,另外一方面是这个期间的黄鳝是最肥美的。在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其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蓄养和一个春天的复苏,再加上天气转暖了,它们的食物也很丰富,所以这个期间的黄鳝体壮肥美,是最有营养的时候,因此在端午节前后是吃黄鳝的最佳时节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端午节吃黄鳝是很常见的。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吃黄鳝在端午节有以下几个原因:
驱邪避病:根据民间传说,古代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相信吃黄鳝可以驱除邪气,避免疾病入侵。黄鳝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被认为具有辟邪驱毒的作用。
补充营养:端午节正值夏季,黄鳝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吃黄鳝有助于滋补身体,增强体力,应对夏季高温。
传承习俗:吃黄鳝已经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代代相传,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祈福平安、延续家族的幸福和繁荣。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在端午节的食俗可能会有所不同,吃黄鳝只是其中一种习俗,而且并非每个地方都有这个习俗。
银鱼是我国的常见淡水鱼种,南方地区较多,北方地区较少,这种鱼类十分奇葩,其身体是透明的,在水中非常不容易观察到,如同会隐身一样,把它从水中捞出来观察,会发现它如同玻璃,只有一双大眼睛比较显眼,其它部位都是透明的,被称为没有隐私的鱼。
银鱼属于硬骨鱼纲⇒鲑形目⇒银鱼科,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我国东部近海(包括长江流域)和各大水系的河口共分布有世界17种银鱼中的15种,其***有种6种,我国也被认为是银鱼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在不同的地方又被叫做银条鱼、炮仗鱼、面丈鱼、面条鱼、帅鱼、白饭鱼等。
银鱼可以在湖泊和河流中生存,也可以在有河流入海的近海中生存,部分品种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习性。所有的银鱼都是体型细长,近圆筒形,后段略侧扁,不过不同地区生活的银鱼体型也有所差别,但大部分体长都在15厘米以下,比较著名的银鱼有珠湖小银鱼、洞庭湖银鱼、鄱阳湖银鱼、太湖银鱼、巢湖银鱼、辽宁银鱼等。
银鱼多生活于水域的中下层,喜欢钻在水草中活动,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所以夜晚用灯光即可诱捕,但成鱼无此习性。
银鱼还有比较奇葩的一点是其体内没有胃,只有一根像管子一样的肠来储存和消化食物,所以其食物摄入量较少,而且其肠子也大多是透明的,因此它吃了什么从其体外就能看到。
银鱼营养价值较高,高蛋白、低脂肪,钙质丰富,可以整体食用,基本没有鱼刺,富含多种营养,小孩子也适合食用,捞出后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是一种很好的食材,因此经济价值很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水产市场上不难买到这种鱼制作的鱼干。
不过银鱼对环境变化敏感,一旦污染就很可能灭绝,几十年来因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其野外种群有所减少,分布范围显著缩小,个别物种渐危,因此也需要加强保护,这也对水域环境保护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