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这是称呼他的官职,是对他的尊敬。杜甫在四川时他的好友成都节度使严武,曾为他申请了捡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工业部副部长,可是老杜并没有去工部上班,只是按这个级别领工资
杜甫曾担任工部校检郎的官职,因此被世人称为“杜工部”。杜甫曾居住于长安城南的少陵附近,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世称杜少陵。杜甫还有别称叫做杜拾遗、杜草堂、诗史、杜子美、诗圣。
杜甫没被称为杜少府。
杜少府,名不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的朋友,他是开国功臣杜立德的第四子。因为他的朋友认为他“守信”、“上进”、“善良”,他又被称为杜三德。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不是杜少府,他又称杜工部,他是唐朝大诗人。杜少府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个朋友。杜甫也姓杜,但他没有当过少府的官。杜甫当过官,但他由于没有考中进士,所以无法当大官,都是当的小官。杜甫在50多岁“知天命”之年,才在好友剑南道节度大使严武的推荐下,获得朝廷授予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所以人称杜工部。
杜少府不是杜甫的别称。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25],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26]。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7],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杜甫不叫杜少府,叫杜工部。(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府任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称他为“杜工部”。)
杜少府是王勃的知己好友,姓杜、名不详,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称呼。
杜少府,名、字、生卒年皆不详,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称呼,出任属川少府,“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知己好友,出自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