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张藉(或籍)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指西汉金日磾和张汤两家的子孙。金家从武帝到平帝七代担任内侍。张家子宣帝、元帝以来,子孙相继有十多人为侍中、中常侍。
2,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即冯唐,汉文帝时人。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作用: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
咏史八首 其六
魏晋 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语出钟嵘《诗品》。
钟嵘在评价陶渊明诗歌的时候,用了一句评语:
是说陶渊明的作品风格主要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璩比较接近,除此之外,还能看到点左思风格的迹象。
因为应璩诗歌流传比较少的原因,钟嵘的这个评历来也让人有所怀疑,但既然同时提到了建安七子和左思,当可知道两者之间有相似性。
说起“建安风骨”,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三曹”、“七子”一类的文学名士,那到底什么才是“建安风骨”呢?
“建安”只是年号,“风骨”的含义历来解释比较多,莫衷一是。
但总体来看,“风”与“骨”大概指的是作品的内涵风格和表现形式。
“风”和《诗经》中的“国风”有关,指作品真切、动人的渲染力。这种观感是由作品内容所带来的,但并不是作品本身。
也就是说,写出来的作品因为有“风”,所以才会动人,是蕴藏在作品本身中的一种文风。
类比于作家的话,每个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文风”,“风骨”中的“风”抽象出来的话,大概就是那个时代优秀作品所共有的文学风格。
左思,字太冲,是齐国临淄人。他的祖先齐国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左思的家族世代学习儒学。父亲左雍,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左思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代表是《咏史》诗八首,主要抒发了寒士的不平以及对门阀士族制度的蔑视与反抗。在他的诗作中,多引史实,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深刻而恰当,起到了讽喻的作用,钟嵘评之为“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至。”而且,他还创造性地将咏史和抒怀结合在一起,并开发了一诗写数人数事的新写法,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由于其诗歌风格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诗风雄浑,语言遒劲因此后世便将其诗歌风格称为“左思风力”。
左思,中国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出身寒微,其貌不扬,然而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因贾谧被诛,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 太安二年(303),因张方纵暴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风力是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