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还一种说法是吴家砖桥,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里的数字是虚指。完全是为了气场和声势需要。不要机械地认为千里就是一千里远,十里就是十里远!举个例子,"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瀑布真是三千尺吗?当然不是,而是极言瀑布之高之长。“危楼高百尺“,这个百也是虚指,并非实指,极言楼之高而已。诗词中的数字与数学中的数字不是一个概念。
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或许诗人骑马在春天里走了几天几百里,所见景物,激发出来了创作灵感,
二,宽阔的空间景物恰好是诗人情怀的释然,非常符合诗人的心境。正所谓。
触景自生情,情起景物映。
胸有千万里,下笔云天际。
可描独花艳,或可摘星玩。
宇宙万物象,皆因我情染。
江南春(古体诗名篇)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现代律绝正格版)
七绝·十一庚(中华新韵)
百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镇酒旗风。
千里莺啼绿映红,是杜牧描写整个江南春天的景像,与他的题名“江南春”是吻合的。而扬慎改写的十里莺啼绿映红,只能代表某个乡或镇春天的景像,而不是整个江南的春天,也与江南春题名不符!千里莺啼绿映红,不是写人们的视听还近,而是写整个江南的春天!
江南春
唐 ·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春景。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因此,他认为杜牧原诗应为十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所谓千里,乃传抄之误。杨慎认为千里之远既听不到也看不见,所以他把千里改为十里。
杨慎乃一文学家,自己也有诗作。按他的文学造诣,真的很难理解他的这种评论。我们知道,诗、词、画是文艺术的,不是写实。杜牧诗中的“千里”并非写实,是一种抽象含义,泛指江南的广阔。既便如杨填所言,十里的莺啼又有谁听得见?十里的高山可见,但十里的绿映红又有谁可见?要知道,当时是没有航空器的。
那么,杨慎为什么要去钻这个角尖呢?真的百思难解。唯有两解:其一,杨慎不喜欢杜牧,他是在怼杜牧、找碴。其二,当时可能杨慎人老昏庸,头脑不清醒。这种可能较大。按人的生命和生理规律,只要你年纪足够大,一般都会得老年痴呆病。区别只是有的人早一点,有的人迟一点。杨慎很有可能较早患上了这种衰退症。
以上拙见,没有论证根据,只是个人分析推理而己,仅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