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飞桥隔野烟全诗意思,隐隐飞桥隔野烟全诗的意思

tamoadmin 诗词欣赏 2024-11-08 2 0

陶公的《桃花源记》里没有桥,为何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溪》却现“隐隐飞桥”?

陶公的《桃花源记》里没有桥,为什么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诗》里却有“隐隐飞桥”

这是一个很细心的阅读,里面藏着一个阅读鉴赏诗歌的秘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不用多介绍了,讲的是一个武陵人到偶然闯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故事,陶公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中的生活的追求

隐隐飞桥隔野烟全诗意思,隐隐飞桥隔野烟全诗的意思

张旭的《桃花溪》的意境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致的,但是因为一个“隐隐飞桥”,又传达出张旭不同于陶渊明的心境。

隐隐飞桥,一个隐约能解脱的苦闷的希望。

桥是一种交通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桥的沟通功能,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桥在人民的心中逐渐演化为一种连接,一种结合,一种伸展,一种离别。


在唐诗中,桥作为一种意象,频频出现,成为多种情感的载体。张旭的这首诗中,飞桥是连接人间和仙境的关键工具。我们先看一下张旭的原诗: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似乎在高不可攀的地方,有一座能够让人到达仙境的桥,因此,这个想到仙境的人问在溪边生活的渔人:在水里也能整日看到桃花,世外桃源的入口到底在哪?


桥在诗人张旭的眼中,是渡他超脱现实,找到“世外桃源“的希望,但桥是“隐隐”的,所以作者的希望也是“渺渺“的,因此他才不放心的问“渔人“。

同样向往世外桃源,为何陶公不需要桥,而张旭却是“隐隐飞桥“

张旭和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亦有不同。和陶渊明一样,张旭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不同的是,陶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污浊,辞官归隐田园,找到了人生的出口。而张旭则一直做官,他用一种另类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酗酒狂狷,放浪形骸。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已经辞官归隐山林,他的人生已经有了出口,不需要桥,也找到了自己桃花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回归农村,归依田园,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所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人(渔人在古诗往往指的是超凡脱俗的隐者)就直接找到了洞口,进入到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世界。

张旭的诗中,显然还是一个羡慕渔人,但还没有找到人生的出口,隐约看见了一座桥,但还没有确定脚下的路的一个迷茫者。

意象是阅读诗歌的钥匙,拥有了它我们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世界无穷之美

小小一个“隐隐飞桥“,让我们了解了张旭癫狂外表下的苦闷无奈,跨越千年,走进张旭内心的情感世界,让人痴迷,这就是诗歌的永久魅力。

《桃花源记》是魏晋时期陶渊明的著名作品,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代诗人张旭游玩桃花溪时被美景打动,不由自主的想起陶渊明所作,于是写下了《桃花溪》,诗篇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有人问,为何张旭写到了桥,而《桃花源记》却无桥?这个并不难理解,我们姑且认定张旭所游的桃花溪就是《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所走过的那条溪水。

首先,溪水很长,尽管是同一溪水,但张旭游玩时所经,未必就是《桃花源记》里武陵人所路过的。或许张旭与武陵人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

其次,武陵人或许是遇到桥了,但桥并不是武陵人所关心的,吸引他的是忽然遇到的桃林。此外,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主要意图并非写景,而是记事,有没有桥不重要。

再次,《桃花源记》既然是写世外桃源,那应该是不会有桥的,因为,有桥就说明有世人频繁在此活动,这样的话神秘感就降低了。

最后,《桃花源记》里写,听说武陵人的事情后,很多人到此寻找洞口,但均无结果。可以这么理解,武陵人时代本无桥,但桃花溪出名后,来此活动的人多了,与人有关的东西也就多了起来。所以呢,到了张旭那个年代,这里出现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个人认为最后一种可能性大些:本来这个地方没桥,来的人多了,慢慢的也就有桥了,这道理与我们现在开发旅游景区一样。


陶渊明的《桃花园记》,描述了一个打渔人划着小船迷路,来到一坐小山看到有一洞口便走了进去,开始狭窄,后宽阔明郎,神先所在之地。由外到里的这么一个描述过程。而《桃花溪》是在《桃花园记》的基础上,改近了描述的主题,由远及近,被野烟相隔,看似有浮桥若隐若现,这也说明张旭为了找到桃花园入口而描述的一种方法吧,最后一句诗,洞在清溪河处边。洞口不就在这小溪边吗。前面的《桃花园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而后者乃去寻找哪里找的到,作者张旭便用了,隐隐飞桥隔野烟的描述,渴望突然出现一坐桥能够达到向往的美好地方,所以说为什么后者有桥,而前者没有。不知理解对与错请凉解。

张旭其人

杜甫曰:张旭三杯草书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亳落纸如雲烟。张旭苏州吴县人,唐代草书书法家,其狂草与怀素齐名。李白诗歌丶裴旻剑舞丶张旭狂草人称三绝。与贺知章丶张若虚丶包融等人又称饮中八仙。其态如痴似醉,如癫似狂,心情中人也。

欣赏张旭之诗就如见其人,《桃花溪》是其诗作之一: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水流,

洞在清溪何处边。

在江南有关桥的民间传说是最为乐闻的佳话,如断桥丶雀桥等,有了桥就如入人间仙境。此桥之隐就使人与张癫一起醉,想起了白娘子与许仙,又或看到牛郎与织女,桥下尽日随水流的片片桃花怎能不使人留恋往返,欲顺流而上尋觅桃踪,就想借问渔人何处入?渔人笑答陶公有。

然而诗人亦知"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来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王维《桃源行》语)诗人感慨之余,举杯独饮,突发奇想,醉眼矇眬之前,那里雲雾瞟渺之间不是隐约之间有桥吗?有桥必有路,但愿如此,想必路转溪头忽现,醉醒后,长叹一声问曰:路在何方?

醉了又醒了,想了想还是醉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