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因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所写下的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时值公元七五六年七月,“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现属宁夏)继承了皇位,杜甫将家小安顿在鄜州,自己单独到灵武去。半路上被叛军所俘,送到长安。
诗人即是在此情况下,写了这首诗。他从两地看月的情景中,写到沦陷后的长安,写到鄜州风露下的妻子儿女,又写到全家团圆的愿望,表达了夫妻间在离乱之中真挚的感情。
诗中:鄜州~现在的陕西省富县。
闺中~指的是诗人的妻子。
遥怜……,忆长安。~指诗人的儿女年纪尚幼,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指的是诗人自己)。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约(公元712年~公元77年)生活在唐朝中晚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享年间,杜甫素有“书史”之称,他的诗以记事和叙事相结合,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留有上千首诗,被人们誉为诗仙,世人常以李杜齐名相称,由此可见他的诗对中晚唐时期的诗界有多么大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里杜甫写给妻子的月夜。
原诗“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于这首诗的赏析,我是这么看的。
一,吃饱穿暖不想家,人到难处信思亲,他被流放他乡,在那个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微信的时代,倍感孤独寂寞,又在穷困僚道之机,牵肠挂肚,放心不下还在家乡的妻儿老少,辗转难寐,思家心切,他把对家人的思念用写诗的方法去示怀,这是人走头无路的最好选择,是对未来家人团聚的期侍。
杜甫的月夜绝不是写给妻子的情诗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无尽思念,而最重要的是描写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前途的担忧。他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表面是写鄜州的月亮,闺中的妻子,实则写的是长安的月亮,孤独的自己。而自己身陷叛军营中,即有家之叹又有國之痛。而作为诗中圣手,绝非一般的高明。他不从自身着手,不写自己深陷乱军营中,前途未卜死生难料,月夜难眠。不写自己如何思念,而是直写故乡的月亮,故乡的亲人。而他,描写的,故乡的月故乡的人一切一切都是自己展开的想象,还有更多的关切与担心。至于他结尾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则写的是自己对未来的希冀。家可团圆之时,也是国可安定之日。
谢邀回答
看了郑小楼等友的文章,都写得很好,深受启发。考虑到再全面写对《月夜》的赏析也没有更多的表述了,下面仅就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杜甫写给妻子的情诗全文: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赏析 -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入潼关,玄宗西逃入蜀。同年,太子李享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杜甫只身前去投奔,不料途中被叛军掳至已沦陷的长安。杜甫于一个月明之夜,因思念远方的亲人,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先说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一个 “独” 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和忧愁。
颔联上承首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大人的思念之情。“遥怜小儿女”一句,从表面上看,与首联中的“独看”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夫君,而儿女尚小,不能理解大人的心事和苦衷。儿女的“不解忆”正反衬出妻子的“忆”。
颈联写的也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 : 妻子思念丈夫,夜不能寐。雾气沾湿了云鬓,月光浸凉了玉臂。在这样凄冷的月夜中,望月的时间越长,就越思念自己的丈夫,月色越好,心中的苦闷就越多。想到这里,诗人能不深切思念自己的妻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