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莫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立业、治学过程中三种境界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家,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
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综述与总括,把本不相干的这三句名言连缀成“三重境界”之说,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这首词,乍看起来,也是写的愁思妇.词中的诸多意象,朱楼、阑干、倚楼人、路上行人,等等,看似与伤春悲秋之作非常相似.但是王国维的词,似曾相识的地方,常常也是出人意料的地方.
向来伤春悲秋之作,都会花费很多的笔墨在春色或秋色的描写上.所谓即景抒情是也.但是这首词,首先是季节色彩非常模糊,很难断定词中人所处的季节.其次,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也非常模糊.
首先是“百尺朱楼临大道”这一句.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一首,开篇亦是如此写法,那是抒情主人公眼中所见之景;秦观的《水龙吟》开篇亦云“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那是痴情的抒情主人公臆想中的景象,总之,都有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在.而王国维这一句,单独来看亦可作如此想,但是下一句的“楼外轻雷,不问昏和晓”,似乎应该是楼中人的口气.再下来,“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又分明有一个人在看这独倚阑干之人,而且不是一霎的注视,而是长时间的观注,才能说所谓“数尽”.
其次,这里的时间也非常模糊.上阕所写之事,应该发生在某一日.但是下阕,“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神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一霎尘烟四起,先前的红颜少年,转瞬间就成了白首翁妪.漫长的人生,就这样完成(凝固)于霎那之间!不管是楼头寂寞之人,还是路上奔忙的行人,无一例外.
最让人费解的,是词的结尾.“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前面浓墨重彩所描写的一切,全都放置一边,关心起眼前的风,即将到来的雨.一声轻轻的叹息,结束了沉重的抒情.这句话的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更是费猜疑.若非楼上人,则是旁观者在洞察人生本质的同时,不得不委身无聊的琐事与烦恼;若是楼头人,则是以人最自然的同情承受人之命运.
王国维深受西方哲学影响,深思苦想该如何安排人之自身.天地之大,终究找不到他容身之地,如他的《点绛唇》所说“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他曾费劲心力去挣脱这痛苦的压迫,最终还是无处可逃,自沉于水.一代哲人,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