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张旭,桃花溪张旭拼音版

tamoadmin 诗词欣赏 2024-11-12 5 0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旭的《桃花溪》一诗?

张旭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张旭,桃花溪张旭拼音版

桃花谷:一个桃花流水的山谷,难实指某地。石矶:水中露出的石头,这两句说,隔着一层薄薄白云雾,隐约可见一座大桥横架在河上在石头的西边,我向打渔的人问话,这两句"只见桃花整天都在随着流水飘去,那么桃花源的洞口,又在这河流的什么地方呢?"陶渊明憧憬未来的世外桃源,曾为一些后人所赞许。作者在桃花谷看到轻风吹拂,桃花瓣儿落入清澈的水中,引起了无限感慨。不禁发问:现在桃花已在眼前,而桃花源又在哪里呢?流露了作者对脱离现实,去过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首句用一"隔"字,写出飞桥和野烟之景,二句用一"问"字,承上转下。三四两句,一句用一"随"字描绘出眼前实景,一句用"何处边"三字提出问题。就此止笔,所提问题,不作回答,诗人对桃花源生活的向往,流露于字里行间

张旭(约公元735年前后),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苏苏州一带)人做过常熟尉。他善于书法,据说醉后下笔效果更佳,有"张颠"之称。他的草书和同時代的李白的诗歌,斐妟的剑舞,并称为当時的"三绝"。也长于七绝。

隐隐飞桥隔野烟,这是诗人在石矶西岸,问路渔翁时看到的境象。挑花尽日随流水,这是指时间三月下旬,挑花已落花结果了,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问路的目的是在寻找一个山洞,想览景玩洞。

“草圣”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其狂逸的书法风格受到了后世极高的评价,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不过诗歌作品的影响力就没有书法那么大了。

他的诗歌大都分散收录在各书中,《桃花溪》就是很棒的一首,由于张旭写下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唐朝由盛转衰期间,社会各阶级矛盾凸显,繁盛时的美好已然在快速消退,诗人有感而发。再加上唐朝很多诗人受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张旭也是其中之一,因而《桃花溪》的意境和思想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桃花溪》的创作也受到了诗人书法心境的影响,而绘画与书法亦有着相同之处,于是品读这首诗,会发现诗歌呈现出了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年代已然久远,很多书法作品都已失传,***设可以看到张旭写下这首诗的手稿,那么肯定会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书法的绝妙和诗中蕴含的山水画。

诗歌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写出了远望之景,视线所及,会影影约约看到一座桥,桥之间有云雾缭绕。诗人巧妙地将动、静之景进行了转换,说看到的桥像是飞起来一样(静桥变动),云雾却静止在了桥后(动云变静),云与桥浑然一体。此处与《桃花源记》中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有着相似点,两位作者都是望见了山,只不过视线和山的高低不同罢了;也都是寻找到了一处绝佳的世外桃源,是作者心中理想所在,空灵梦幻。

诗人经过了一番陶醉,从远望“影影”到“石矶西畔问渔船”,进入了探查阶段。诗人看向清澈的溪水,轻轻撞击河边凸起的岩石,轻轻摇曳的渔船,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跑去询问轻摇小船的渔人。因为之前视线中看到的美景,才有这一句的“问”。此时诗意又贴近了《桃花源记》中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有溪水有渔人,画面产生了重叠,而这重叠却正是诗人内心的向往所在。

《桃花溪》是张旭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

张旭最著名的应该是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浩的剑舞一起被人们称为“三绝”。其实张旭的诗也很有特色,尤其是他的七绝诗更为突出,以诗歌的成就,当时和张若虚、贺知章、包融一起被称为“吴中四士”。这首《桃花溪》就是张旭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为七言绝句,起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为仄起押韵格式,由此推出全诗平仄:

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一、二、四句“烟”“船”“边”和韵,完全符合七绝近体诗的格式规则。

张旭出生在唐朝***年间,并做过常熟县的公安局长(县尉),做过长安城御林军的秘书长(金吾长史),仕途虽无坎坷,却也没有大的发展。在经历了***盛世,而至天宝年的由盛转衰,难免也偶尔会有归隐山林逃避乱世的想法。所以到了桃花溪旁,也就想起、念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个没有尘世烦扰又纯净安宁的地方。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张旭到过桃花溪,但是自从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几个朝代更迭,桃花源已经成为文人心中的一个情节,一个心向往之的理想世界,既使张旭真的没到过桃花溪,也不影响他对理想精神世界的向往。正如王维没去过桃花源、桃花溪,也一样写出绝美的《桃源行》。

这首诗的题目是《桃花溪》,桃花溪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述的桃花源所在地,看到桃花溪我们就能想到桃花源,所以张旭直接以所见之景作为题目,要写的是桃花溪的美景,要抒的也是桃花源之情,借景抒情本就是诗人的惯用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