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陈与义的这首词主旨句是: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南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本篇为登临感怀之作。宋绍兴五年(1135)五月,陈与义因病辞官,住在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词人回想起自己二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尤其是靖康之难,更是不堪回首。本词正是作于此时,词人当时四十六岁或四十七岁。
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午桥聚会欢饮游乐的生活,抒写对充满豪情壮志的青年时代的逝去的感伤,状景历历如绘,意境优美。“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词人的故乡是洛阳,城南的午桥是他昔日呼朋唤友结伴游玩宴饮的地方,而现在自己沦落异族,想起以往座中那些“豪英”,抚今追昔,令人伤感。记忆中都是良辰美景:“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时洛阳是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与朋友笛声悠悠一直吹到天明。如此美景,如此闲情雅兴,怎能不让人追忆?怎能轻易忘怀?即使谈之都让人觉得愉悦而爽朗。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句话出自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其全词为:
很明显,词的上下阕界限清楚,层次感分明,上阙回忆美好的太平时光,下阙描述眼前的情景,可谓是一目了然,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清晰明白。
那个时候,和友人一起,在午桥饮酒作诗,豪杰满座,诗词唱和,你来我往,好不惬意。兴致所致,看桥下流水,坐杏花树下,吹笛赏月,直到天亮了也不觉困意。
这种恬淡闲适的日子,在太平盛世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是何等的美好。就像我们现在,三五友人一起,对酒当歌,再畅谈人生,互诉衷肠,坐在杏花树下,看桥下碧波里月亮的影子,你吹箫我弹琴,直到天明也不愿意散去。
可是,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当下,那上阙所写,是我的前二十余年,如今看来就如黄粱一梦,战火纷飞,已经找不到之前平和的半点影子,自己也常常半夜惊醒,再登高楼看午桥景致,忽然发现,谁也阻挡不了朝代更迭,历史最终也只成为了渔人口里的歌谣,被人唱几句罢了。
正因为经历了这一变迁,诗人才看透了世间事,堪破了红尘,“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是,真是他看开了堪破了吗?如果这样,又怎会回忆太平盛世的美好?不过是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而自我的一种安慰罢了。
陈与义是宋朝杰出的诗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的诗歌近似杜甫的风格,而词,又与苏轼,黄庭坚相若,大气豪放,贴近现实,却又别具风格,明快而自然。
宋代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在北宋灭亡,词人经历了国家巨变和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后有感而发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词人回忆北宋时期在洛中与好友游乐一事;下片词人回归现实,以“渔唱”这一意象结尾,写出了词人通过今昔对比表明了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全词如下:
词的大意是:
回忆起昔日在午桥上酌饮,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月色随着潺潺的流水悄悄消逝。稀疏的杏花月影里,吹笛一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宛如一场梦,直弄得自己总是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欣赏春雨初晴的夜色。古往今来多少事,全都变成了***渔翁吟唱的歌声。
词意赏析:
上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午桥”在洛阳一带;“坐中”指坐在一起饮酒的人。上片的首句以“忆”字开头,直接表明词人是在追忆往事。“午桥”曾是唐代文人在一起饮酒赏玩之地,词人便做效仿,和同时代的“豪英”一起在午桥之上把酒言欢。
上片写出了国家动荡之前词人和好友把酒赏玩的场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描绘和构造了一幅闲适雅致清丽的画面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