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时对于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就像怎么理解“奔放”一词一样,也得和语境联系在一起,否则容易被人想歪。
“奔放”,有三种理解。1、疾驰 2、思想、感情不受拘束 3、形容气势雄伟横逸
“奔放”本意是疾驰,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飞兔、騕褭,绝足奔放, 良乐之所急。”飞兔、騕褭(yǎo niǎo])是古代骏马的名字,“奔放”一词意思就是表示骏马飞奔疾驰。
“奔放”还表示思想、感情不受拘束,更多是与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合用。比如:“热情奔放”形容人性格活泼开朗做事大。“自由奔放”形容人思想洒脱,不受拘束。
“奔放”,有时用来形容文章、音乐气势雄伟磅礴、潇洒浪漫。每次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总是被其雄伟磅礴气势震撼;每次读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是被其积极潇洒人生态度所折服。
对于“奔放”一次,我认为是个中性词,既然是中性词,那么就是说即可以用作褒义,也可以用作贬义。
“奔放”多指一个人思想感情的尽情流露、不拘谨、有气势,也可以形容所书文字或诗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如高山气势不凡、似大河之水滚滚奔流不可阻挡。该词更多的时候作为褒义词,但有时候也做贬义词,根据语境的不同,“奔放”一词意义也就不同。做褒义时,如《徐文长传》“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就是夸赞徐文长的书法。做贬义时,比如说某个人生活作风很奔放时,就是意味着此人感情生活不严谨或不检点,就有了贬义词的味道。这大概就是题主所说好好的词被人“想歪了”成了贬义。
以上是本人对“奔放”一词的理解。当然,语言和词汇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有些词的本意和其引申意已经大相径庭,也不足为怪。
先给你讲个故事吧。我们村以前有个女孩,微胖,个子中等,不怎么打扮,看着是很明显的农村姑娘那种。
等到了结婚年龄,家里给介绍了几个对象都没有成,然后又介绍了一个条件巨差,除了人长的还行,家里完全一贫如洗那种的男孩,但是这个男孩竟然也没有相中这个姑娘。最后姑娘家托人打听原因,谁知男孩说,这个姑娘太不“火色”。
在我们那里,“火色”最初是用来表达“浪”这个意思的,但是后来被用来形容会打扮长得漂亮热情开朗的那种姑娘。
所以我认为,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看它使用的场合以及情境,按照实际需要理解它的意思即可。
比如你这个“奔放”,是褒义还是贬义,不过在于使用者的心境罢了,与词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关联,就好像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佛印与苏东坡关于佛与牛粪的探讨,心中是佛,看到的自然就是佛,心中是牛粪,看到的自然就是牛粪。
奔放一词,原意就是疾驰。
《后汉书.祢衡传》:“飞兔騕裹,绝足奔放。”是说古代的骏马疾驰奔跑。
一一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蓬勃横逸。如热情奔放。袁宏道《徐文长传》:“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
"奔放″就是把自己的思绪、感情尽情地、无拘无束的表露出来
。
如李白诗《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一开篇就被震撼了,通篇釆用了奔放、夸张等手法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满腔积郁渲泄得淋漓尽致,生动刻画出诗人放纵不羁,旷达洒脱地鲜明个性。
没有山什么利成语,成语是山奔海立。
山奔海立 shān bēn hǎi lì
成语解释:像高山飞奔,似大海竖起。形容气势浩大
成语出处:明 - 袁宏道《徐文长传》:“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山盟海誓
没有山什么利的成语。成语是山奔海立。
【成语】: 山奔海立
【拼音】: shān bēn hǎi lì
【解释】: 高山好像在飞奔,大海仿佛竖立起来。形容气势非常宏大。
【出处】: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没有山什么利成语,成语是山奔海立。
山奔海立 shān bēn hǎi lì
成语解释:像高山飞奔,似大海竖起。形容气势浩大
成语出处:明 - 袁宏道《徐文长传》:“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山盟海誓
山和利这两个字都是生活中的常见字。该题问的是山和利分别开头的四字成语。山开头的四字成语主要有:山清水秀、山重水复、山高水长、山穷水尽、山珍海味、山肴野蔌、山崩地裂、山包海容等;利开头的四字成语主要有:利不亏义、利害得失、利益均沾、利欲熏心、利害攸关、利令智昏、利口巧辞、利缰名锁等!
《徐文长传》是明代袁宏道为其诗友、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字子长,号青藤)写的传记,着重记述了他绘画、诗文的成就和传世佳作,以“有明以来轶才第一”赞扬他。本文所写传记不过一千六百字,但借用了很多意象,下面就是《徐文长传》借用的意象:
本文多处用一“奇”字。比如,“不学无术,生而有奇气”,文中对徐文长身世做了粗略介绍之后说“时以其所能种种,出奇无穷”,又如“公奇其才”,“先生以为有国士之风矣”。用一“奇”字来统领全篇,体现了作者对徐文长的赞美和钦佩。
本文在用“奇”的同时,还借用了许多具体形象的事物。比如,文章写徐文长读书时的怪异表现:“尝从游僧索还书钱”,读书时“呼灯持笔,作草书计五斗米”,这些表现是奇特的,作者写出了徐文长的这种怪异行为,也写出了他的才情。
文章借用了典故,如文中提到的徐文长读书时的奇特行为与著名的东汉学者郑玄的怪异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典达到了评价和对比的目的。
本文多次用到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表现出极强的感***彩和强烈的感染力。比如,“问以三答”、“不答,则终日无言语”,使人物形象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深刻印象。
以上就是《徐文长传》中借用的意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