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真是绝句中的一绝!
人活着就做人中豪杰,死也要做鬼中的英雄,象项羽那样,宁愿死也不再回江东。立意是够深重的了。这首诗不是几个字的精妙组合,是精髓的凝炼,是一种气概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给了抛弃中原河山,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但求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项羽是一个悲剧的英雄人物。“无颜见江东父老”使他自刎乌江,这是他的人生尊严。“东山再起未可知”与人生尊严比起来,后者更重要,与其苟且地活着,倒不如壮烈地死去。宝马送亭长,头颅赠故人,这是何等的慷慨。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影响着一代代的后来人。
“柔情似水李清照,铁骨铮铮是易安”,从巜夏日绝句》这首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李清照的英雄情怀。
大家好,我是狂澜。
很高兴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要说起最感兴趣的是哪首?无论是哪一首,都是诗人的意境创作。
《江雪》
作者:唐代.柳元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立翁,
独钓寒江雪。
小学的时候学的课文 每当读完这首诗的时候,眼前就会出现一个画面。
我最感兴趣的是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一篇著名的散曲作品。它以多种景物并置,
组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派凄凉的背景上,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读着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产生共呜。全文如下: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大意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古藤缠绕的古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萧瑟寒冷的秋风,艰难地向前行走着。
夕阳渐渐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忧伤的旅人,漂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排列出九种景物,句法别致,言简而意丰。“断肠"二字是诗眼,断肠人在天涯突出了小令的主题。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准,结构之精妙,寓意之深刻,实为少见。
北宋诗人柳开的《塞上》:鸣髇直上一千尺,天净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这首诗被钱钟书先生选为《宋诗选注》开篇之诗。诗意盎然,化紧迫为无形,战争硝烟迫在眉睫,哨箭一响,一场偷袭化为乌有。画面感之强烈,犹如幻灯,入眼入脑,令人震撼!
柳开又是个五迷三道的人。据说敢吃人肝,行事诡异。留下许多令人捧腹的笑话!
我最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谢邀回答
我国优秀的古诗太多了,至今流传于世的何止千万?有人评出最好的有十首,但我覚得感动我的可不止这些。为了回答问题,就选其中一首吧!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诗句易懂,讲的是人活着的时候要做豪杰,死了做鬼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为了践行誓言,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不写风花雪月,却写了这样一首令人折腰的豪放诗篇,真是够得上人𤇍鬼雄了!
这首诗诗眼是人𤇍鬼雄,后两句以项羽作例证。这是一种看法。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至中年尤其喜欢李白的这首《行路难》,记得刚毕业那会儿,特别喜欢苏轼《定风波》里面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知是后生无畏还是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总觉得自己可以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磕磕绊绊在单位打拼十余年,转眼望去,当年的对工作充满了***的热血青年已经变成了一个圆滑的对所有人都客客气气的中年大叔。
行路难!行路难!世间事哪有想的那么容易!时常为了接不到客户而愁白了头发,在烈日当头到处奔跑,舍不得打的,因为还有一家老小要养活,处处都是需要钱。又时常因为付出了很多,做出了很多成绩,领导却视而不见而愤愤不平。时常想辞职去外面闯荡一番,又发现拖着一家老小实在是不敢放手一搏。也许,只有人到中年才能更加的对“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有所感,只有人到中年才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无力感!世事维艰,与君共勉!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劳作在烈曰下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顶着烈日,汗滴掉落在锄松的田地里。一年不辞辛苦劳作耕耘出颗粒饱满的粮食。当我们吃着这白花花的米饭、面条和各种各样美食时,有谁想过这粮食的来之不易。虽说有粮食制成一道美食,要经过几道或者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的工绪。但它离不了粮食。“农”是人生存的更本,尊重农民,珍惜粮食是做人的基本品行!
谢邀,《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亭。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
对诗各人有各人所爱。我对静亱思這首诗最喜爱。這首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喜爱它因为這一首诗,是我小時读的诗,对她有特殊的感情。她的文字简炼,意境优美,容易记忆,不容易忘掉。读起來朗朗爽口。表面看很容易懂,但是随着年龄令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越来越觉得它有很深的意境。只有四句,但环环相连,环环紧扣。先是晚上看到床前的明月光,然后疑为地上霜,妙在一个疑字,实际上他知道不是霜,所以妙用了"疑″字。接着才举头望明月,由望到明月,很自然的想起故鄊。
我们生在故乡,长在故乡。对故乡一草一木,每条羊肠小道都是那样熟悉,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尤其是月夜更易勾起思乡之情。
我们从故乡走出耒的人,无论何時何地对故乡都有深深的感情。
故乡有我们的长輩,同令人,兄弟姐妹,有我们的親朋好友。我们的根在故乡。诗中的一个思字代表了千千万万身在异乡思乡恋乡的心情。
甲骨文书法之一,今选出李白《将进酒》诗中的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苍劲古拙;下部***用变隶书写该诗全文,不拘形式和规则,形成上下呼应之势.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力透纸背倒也不算虚妄,可是入木三分确实是有些过分!
书法是文人的游戏,比喻有所夸张还是正常的,除非是金老笔下的大侠拥有绝世的内功或许达到入木三分,正常的人用柔弱的毫锋想达到入木三分可以说是永远都不可能完成的事!
入木三分确实是夸张,夸张得太过分了,但是,书法要求笔力绝不是夸张,一篇书法是否有笔力真的可以说是是否略有大家风范的标尺。
北宋的薛绍彭,曾与米芾齐名,其晋韵风格的书法也是晋以后最具晋韵的书法家。尽管如此,薛绍彭就是没有进去宋四家,以前的我是为之不平的,当我明白笔力的实质之后,就对此事释然了,薛绍彭的书法真的是笔力有所缺欠,可能有人说,他过分地学王羲之而没有自我,可是我说,他学王羲之真的比赵孟頫出色,赵孟頫,自己的也不多!
我喜欢有笔力的书法!
感谢头条提问。
书法中,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不是欺人之说,而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了解一下两个成语的出处。
“力透纸背”出自于唐代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清代赵翼《瓯北诗千方百计·陆放翁诗》卷六:“(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入木三分”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这里说的是一段历史故事:东晋明帝将前往京都建康北郊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遣人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到白底!形容书法笔力及功力非常高深。
其次,关于力透纸背,个人体会是用笔行中锋,墨迹所过处,纸背面可见其痕迹。有兴趣的朋友可在书展上细细观看,特别是看看书法作品的背面,高水平的书画作品背后皆可见其痕。
入木三分更好理解,王羲之当时写在木板上的字迹,当用真书,墨浓、缓而行之,久之,墨汁渗入木板深处,这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这两则成语故事,深刻地说明了古代书家在书法上的用功之深、下力之苦,特别是王羲之,能成为一代书圣,决非偶然,而是长年日积月累,一步步登上书法最高峰的。
这两则成语故事,给了今天的我们很大启示,那就是勤奋加刻苦,就是通向成功之路。
这本来就是语言上的夸张,不可过于追求!
初练字,那是少年时代,不论软笔硬笔,好像大家都在追求:有力度!以致于很多人的笔画都夸张,想来也确实挺有趣的!
更有甚者,某君为了力透纸背,用笔居然常常把纸划破了,大概是以示笔力遒劲!其实,少年,倒是容易理解的。
书法史上,我们知道古代有个大书法家,张旭,酒后狂啸,发酒疯,拿着自个头发在纸上肆意挥酒,醒后发现所画的草书行云流水,简直是神奇!
于是乎,他有个“张颠”的雅号,为历史上的美谈――
后来,有不少好事者,好的没学会――“吼书”、“头发书”等等,倒是跟张旭学会了。
有些典故,要带着思考甚至批判去理解,一味模仿,只得其表,会走入误区的。
在我看来,行书的风格各异,露锋与藏锋,妍美与拙朴,都是一种风格。
不论哪一种风格,最终要追求一种自然、韵味。
尤其是初学者,临帖时首先要学习的是结字规律,用笔技巧,切不可急于表现笔画,过于追求力度,而没有没有分寸感。
甚至于用笔成熟后,力度的表现,也要有个适度,过犹不及――
谢谢邀请!关于书法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解释必须自身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才能理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普通爱好者由于审美观的局限性无法理解,比如书法笔意中提到的“如锥画沙、屋漏痕”就是真正的书法家确实心领神会的也寥寥无几何况一般人!
根据个人练习的感觉看,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都是书写者用笔功力深厚,起笔、运笔及收笔时笔锋切入纸中所致,虞世南《笔髓论》中的八法即是对汉字点、横、撇,捺及竖画写法的具体描述,特别是在宣纸上书写时,笔锋会切入纸中,墨迹未干时字形有立体感,也是入木三分的一种表现,书法鉴定家往往会将法帖正面对光,看反面笔画中是否会出现墨线来鉴定书法的真伪,这条墨线即可代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同样书法作品水平高低也可通过看“墨线”的优劣来判定!
当然是一种比喻。
“力透纸背”或者“入木三分”指的是一些书***底深厚的***在创作书法作品过程中因技艺超群,挥毫泼墨之际其书写的力度拿捏的恰到好处,苍劲有余。能达到“力透纸背”或“入木三分”者必定是通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后使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高超,只有技艺纯熟才能有“信手拈来”,也只有技艺纯熟才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故,要想做到在创作书法时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就必须经过一番长久艰辛的练习书法,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并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
唯手熟尔。以此作为很多技艺的标准,则所有单纯的技艺都是大道,各行业的翘首级人物无非是“唯手熟尔”,但正是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正是现今提倡的工匠精神。书法一样,无所谓小道和大道,以工匠精神的苦练一定会取得成就!
谢谢悟空邀请!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有道与技之分。道,指的是经世理国之大道。技,则是指各种技能。而要将技能掌握好,也得有理论和方法作指导,这便是小道了。
书法长期来主要是作为一门工具存在,是一种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技能。逐渐地因涌现出王羲之、颜真卿等大批优秀书家,他们的作品准确完美地表达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仅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赏识,而且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书法也由"未技"豋上了大雅之堂。尽管如此,书法理论仍属于指导习书者的"小道",不可能成为经世治国、改变人们道统观念的大道。
书法理论对指导人们正确书写、提高欣赏和鉴别能力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但习书者万不可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一个人即便书法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而写出的字却让人喷饭,那么很难使人信服你是懂书法的人。
曾听得一位书法界朋友讲过:书法技巧不要把它讲得神乎其神,高不可攀的样子。其实很简单:起笔、行笔、收笔,记住这三个要点,字就写好了。起笔,一般是按;行笔是稍提后平(竖)移动;收笔再按,或出锋或逆回。横竖折勾,任何一个笔画,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动作。掌握了,字也就写好了。
当然,这只是讲具体写好某个字的基本要求。如以整体来说,还要注意结体、行气、章法等。有关书法理论的书籍汗牛充栋,懂得一些是需要的,但也不必太多。如孙过庭的《书谱》等重要书法理论还是要学习的。后世很多书论,一是因袭相抄多,二是个人体会局部经验多,难以为每个人所用。
小道一说,因人而异吧,
有的人喜欢阅读,认为是精神食粮,
有的人喜欢打球,觉得有益身心,
有的人喜欢书法,安神修心。
书法是瑰宝,不是每个人都会的,要学精,要很努力,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有的人没有条件,也没有接触过,比方说一些老人不识字,
那他可能对书法在心里都没有一个概念。
有的人认为书法,书画都是一种心灵寄托,把心情寄托在书画上表达出来,
那又是一番滋味。
——
现存的古今书法理论并不繁琐,相反,有不少书法理论非常精当,是高级的美学论文,像古代孙过庭的书谱,现代林散之的书论。书法的鉴赏和创作是复杂的和高难度的。这使得书法理论看上去十分繁琐,而优秀的书法理论用起来却十分管用,对书法的鉴赏和创作有一个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
说书法是小道这是明清以来文人的偏见。当这些文人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发明了一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是一个文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这种理论,书法呢,只起到一个修身的作用,不能治国也不能平天下,只能算是个小道。其实对一个文人来说,治国平天下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说起来明清那帮文人,除了一个曾国藩,99%的连对自己都无能为力,哪一个治国平天下了?对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说,书法起到了抒情,审美,明理,守法的作用,其道大矣,何小之有。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书法本来就是小道,用毛笔书写文字衍生出来的技巧而已。
书法需要文化。
书法需要气质。
书法需要知识。
书法需要境界。
书法需要格局。
但这一切不代表书法本身是大道。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书法无非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中可以有一些***作用,还不是决定性的。
虞世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初唐四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