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属洞庭湖水系,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江西省修水3县交界处的黄龙山梨树埚,主要流经湖南平江县及湘阴东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载:“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名。”
河泊潭为汨罗江的一部分,因为此处水不深,又为汨罗江的弯曲部位,故名河泊潭。当地传说,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裤装满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称此地为沉沙港
汨罗江。诗人屈原曾于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周赧王三十七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日期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也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这天是个十分特别的日子,一是楚国的都城郢城被秦国攻破,二是时值楚国的“鬼节”。惯例上,民间普遍认为“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楚地则不同。楚人认为,农历五月才是南方的凶月鬼节。
端午节屈原投的是汨罗江。
根据史书记载,屈原是楚国的官员,因为楚王的昏庸,屈原曾多次进劝,但没有成功,追踪绝望之下投江,而汨罗江当时在楚国境内,所以屈原投的是汨罗江。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据说当时,屈原因反对秦始皇暴政而被贬到了楚国郊外,沮丧之下投身于他所指控的乌江,以身殉国。乌江就是屈原投身的江,位于今天的湖北省。端午节以此为由而形成热闹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传统活动,成为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据传说,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和诗人,因为忠于国家,反对外交妥协,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在汨罗江边,屈原写下了《离骚》等许多著名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呼吁。
据传说,在屈原投江自尽后,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在江边撒下了粽子,并划船在江中打鱼,以此纪念屈原。而屈原投身的江是汨罗江,这也是端午节起源的地方之一。
之江一般指钱塘江。
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汨罗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传播者。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爱国精神集中在表现在《离骚》等诗篇里。他的诗篇编制宏大,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屈原的爱国精神和艺术创作,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巨大的精神遗产。从古至今,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世人都做粽并戴五色丝和练叶、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