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已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龟虽寿》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自己的抱负.诗中集中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批判和否定了方士们关于神仙不死之说的妄谈.作者直抒胸臆,坦率热烈,真切地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生命的短暂的深沉感慨和建立功业的热情都是建安的时代主题,本诗理性的认识和充沛的情感的完美结合,极富感染力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典型地表现出慷慨悲凉的艺术风貌主题思想
普通话都说不明白的南方土著能把我们***伟大文化读明白都奇怪了,说到押韵,现在歌曲也是 同样跟押韵有关系,首歌曲能从头到尾都押韵吗?明显没有能做到,真正押韵千古绝句一首诗也就那么一句,至于比较南方土著,你们还是省省吧,看你们东南亚血统我就想吐,第一看见世界上还有这么丑陋的生物,哎!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互相看对方的,我们汉文化伟大之处在于内内在注重个人自身修养,不像南方土著坑蒙拐骗偷样样精通,还吹自己是一个辉煌5000年注重仁义礼智信君子民族。
随便找本诗书,有前言的那种,看看诗的发展源流,不难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古音今音的区别,同样一个字,现在的读音和古时的读音可能是天壤之别,你用今音读不押韵,古音读未必就不押韵。
目前还有很多学者试图恢复古音,近期关注的少,不知道啥阶段了,反正这个事情貌似是千难万难。网上也有一些古音诗词朗读,不一定都正确,但是能让人管窥一下这种读音语调的差别,看了别怀疑人生就是。
第二个,曹操所处的建安时代,诗的发展还在原初阶段,并没有个固定的规则,你看《龟虽寿》还是四言诗,还在模仿和继承《诗经》,《诗经》又是什么时候的诗了?《诗经》里面的诗都押韵吗?经过南北朝,五言七言(押韵)的规则才慢慢确立,到唐朝成熟起来。
总结起来,大概就这两个主要原因。
今古同意,知者不惑……
诗词之道,意境为先;韵律次之。
虽古之名家所大作皆以意境为上,太注重韵律恐失其意。
顺口溜、打油诗…………诗词歌赋都是语言表达的形式而已,然名传千古皆为朗朗上口、意境美的上佳之作;如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诗有四言诗,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已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有改变,自南宋以后作者渐少。
诗有五言诗,五字一句,五字句的构成,启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随唐时大为发展。成为古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绝句。
只要朗朗上口,读起来流畅,对押韵没有严格要求。但也叫诗。
魏曹丕《燕歌行》为至今存在较早的纯粹的七言古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
这以前的诗称为古风。也叫古体诗。
近体诗,今体诗皆为格律诗。唐初开始兴起。
对平仄,押韵,对仗等都有了严格要求。
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下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