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有“凉阁”,放置从地窖运来的冰块(冬天存储),通过冰块“升华”带走热气达到降温的目的,或者直接到避暑山庄避暑。民间有条件的可以到地窖避暑,平民老百姓只能扇扇子、睡凉席了,食物可以吊到井里保鲜。
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扇子。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找到大大的树叶来扇风,可是树叶太容易破,使得人们不得不经常寻找新的叶子,很麻烦。后来,人们发明了用竹编的扇子,称之为“摇风”。达官贵人们会用绢帛制成扇子,由仆人们在身旁扇风,主子惬意下人受罪。汉代还发明了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工具,有点像我们今天的风扇,当然这个也是要仆人手动操作,但是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大家闺秀还会在上面绣上自己中意的图案,以彰显自己的秀外慧中。
唐代的含凉殿其实是最早的空调间。含凉殿傍水而建,利用水车将水送到屋顶,然后水就会沿着屋檐留下来形成水帘,凉水在沿着屋子上下循环,带走热气,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屋里自然就凉快了。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清朝的避暑山庄,这都是清代皇室的避暑胜地啊!
在古代的时候其实是有“冷饮”的。小编小时候一样,家里老人会把西瓜放到井水里冰镇,然后再拿出来吃,口感也是极爽的。其实这可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将水果放入冷水里冰镇,除了水果还有各种冰镇酸梅汤、银耳羹、凉茶等冷饮,降温解暑,岂不快哉!
几千年前的商朝,贵族们已经知道把冬天的冰储存到地窖里,以供来年的盛夏使用。但是,那是的冰是极其珍贵的,只有达官贵人们才享受的到。到了唐代,有人开始冬天藏冰,夏天拿出来卖,由此,广大的人们群众才开始享受冰带来的幸福。现在我们吃的冰淇淋大家都以为是外国人发明的,其实在我国南宋时期有人用冰制造了一种叫“冰酪”的食物,后来经马可波罗带回了意大利,后来又传到了英国,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男女老少都爱不释手的冰淇淋。
1.古代没有电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冬天将冰块储藏在地窖,带到夏季暑热的时候,将冰块取出,放置在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冰鉴”中,就制作出了可移动的、环保的“冰箱”了,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可谓一举多得;2.摇扇子纳凉,最常见的扇子是以鸟羽、竹制成,到了唐朝,还有皮制的扇子,清代皇宫内已有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开动发条,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动,产生徐徐凉风;3.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非常凉快。
从汉代开始,皇宫开始设有专门用来避暑的“清凉殿”。在清凉殿内,设有很多用来降温的设备,例如用透明盘子装着的冰块,用低温的石头垒砌的床,等等,当然仆人们也会在边人工造风,拿着扇子对着主人不停扇风。
到了唐朝,则出现了“含凉殿”,用水带动一扇巨大的扇车,制造出源源不断的风,而风又吹动冷水,形成了凉气,这可算作是古代的空调了。类似的“清凉殿”到了明清时代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发明出了可移动的、用来储存冰块并能喷出冷气的冰柜。抗暑的手段更进一步,也更有效了,甚至人们可以在这种冰柜中冷***瓜等水果。这种在酷热之后迫不及待地吃口冰凉西瓜的***是现代人也热衷的。
(唐代的制冷设备)
另外,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人为了避暑还会组织“避暑纳凉会”。在夜晚,“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显然,上面这些避暑的方式,普通人家是难以承担的,单就如何在夏日持有冰块,这是普通百姓绝对做不到的。那么老百姓怎么避暑呢?
(古画中的避暑建筑)
民间常用的一种纳凉工具叫作竹夫人,又叫作青奴。这是一种竹制品,用竹篾编织而成,呈圆柱状。竹夫人约有一米长,中间部分是空的,周身布满网眼。《红楼梦》中有一灯谜,谜底就是这供人纳凉的竹夫人:“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这个灯谜可以说是很形象地描绘了竹夫人。人们或抱或枕,足可纳凉。宋代陆游有首诗单道这种清凉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