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长松涧壁生
出自《题长松图》原诗:郁郁长松涧壁生,亦高亦下半天青。偶然遥和风篁韵,如听琴台万古声。
译文:郁郁葱葱的松柏在涧边峭壁上生长,它又在山的高处又在山头下,映衬的半边天都青了。风吹过,偶然间和风吹过竹林的韵味遥相呼应,我感觉就像是在琴台前听到万古的声音。郁郁长松涧壁生,当脱胎于郁郁涧底松,独怜幽草涧边生。
这个问题很好。一千七百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也有过同样的思考。当然,他也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便是那首著名的《咏史》诗。现录于此:
咏史
[魏晋]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人们常常用墙头草,或者岩上松来形容人。和某种事。墙头草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嘴尖毛长腹中空。容易受风左右摇摆。立场不坚定。与事片面发表言论。我们的工作学习,认识问题,态度要学习岩上松。有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旗帜。敢于担当的精神。
相同点:都是为了生长。
不同处:一个见风低头,一个迎风傲骨。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一般形容意志不坚,见风使舵的人。岩上松~顶风傲骨,多形容那些立场坚定,不畏艰难困苦,在逆境中越挫越勇的人们!
“墙头草”和“岩上松”,通常分别用来比喻人的随风倒和刚正不阿。它们有相同点,也有不同。 相同点是:1、都是植物,而非动物或其他事物;2、它们都处在风口浪尖,处于比较危险的边缘。墙头草,在高墙上,面临风吹日晒雨淋;岩上松,处于悬崖峭壁或贫瘠的岩层,生存条件恶劣。 它们的不同点是:1、它们的表现不同。虽然都处于条件恶劣和危险境地,但是墙头草缺乏坚强的意志,遇到风雨就妥协,随风倒,随雨倾。而岩上松却坚韧挺拔,不向恶势力低头,总是昂扬向上;2、结果不同。墙头草的结局是死亡或苟且存活,但即使活下来,也是杂草一丛,被人唾弃。而岩上松通常会得以生存,并且越长越大,越来越坚挺,受人敬重。 我们要学习岩上松的坚强勇敢的精神,而鄙视墙头草的怯懦卑微的行径。
墙头草和岩上松都是生长在特殊环境下的植物,他们表现出的特性被比喻和形容人的特性和品格。他们之间一优一劣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启发和爱憎之感!
墙头草,墙头上稀稀拉拉地长着青黄干枯的草,随着风向摇摆不定,风从东边来它往西边倒,风从西边来它往东边倒,自己没有定性。比喻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随风左右摇摆,左右逢源,四处讨好,低微屈膝,出卖自尊和灵魂。这种人关键时刻会出卖自己的战友,谁得势他就跟谁跑,没有忠诚度。不值得为友、为伍!
岩上松,岩石上长出来的松树,高耸挺拔。在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凌寒不屈,意志坚强。松,还代表着常青不老!给老者祝寿人们爱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墙头草和岩上松的各自特点比喻正反两面人的品格,这两种人在艺术作品里我们都有见到!在我们生活中,你只要仔细观察,也大有人在!
墙头草卑微可耻,岩上松尊贵高尚。
抒发了作者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壮志。
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马”“金羁”,色彩鲜明。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像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