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苏轼和苏辙是苏洵的儿子,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三人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位置。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觉得有用点
苏轼和苏辙是苏洵的儿子,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三人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位置。
苏轼的爷爷是苏序。苏轼出生的时候,他爷爷苏序已六十三岁。传说中的苏序爷爷是一位有主意沉默寡言的老农,如果不是苏序爷爷的压力和督促,很难想象苏洵能够从二十多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不上,复读,再考不上,再复读,足足考了二十多年。直到四十八岁,才和两个儿子一起出名。
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胞弟,苏辙、苏轼与其父苏洵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在文学方面成就似稍逊其兄苏轼,但其最擅散文,在政论和史论方面自成一家。他的《新论》、《上皇帝书》、《六国论》、《三国论》都是流传至今的政论史论作品。他的作品质朴无华,针砭时弊,有理有据,切中当时社会弊病。在史论中,他旁征博引,借古喻今,评论朝廷时政。苏辙在古文方面造诣也极高,苏轼评价其作品如其人,汪洋澹泊,一唱三叹,有秀杰之气。
苏辙在政冶上趋向保守。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任宰相,大力推行变法。此时苏辙上书神宗,极力反对变法,因此被贬谪,任河南推官。后变法失败,守旧派得势,他又被召回,委以户部侍郎等职。宋哲宗登基重启变法,他一再被贬,后归隐田园,直至终老。
苏辙在人品方面,为人低调谦逊,品格高洁,重情重义。元丰二年,苏轼因文字狱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苏辙闻悉,宁愿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并朝廷不准,自己也遭受牵连贬官。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的“小苏”,“三苏”是历史上除“三曹”之外的又一个“一门三父子”的文学奇观。而且曹丕、曹植兄弟相煎,关系不睦,但苏轼、苏辙关系亲厚。苏辙因为兄长苏轼才名太盛,而少为世人所知。苏轼性格开朗,乐天知命;苏辙性情沉稳,从容淡定。苏辙平生所学,多受父兄影响,《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他曾经精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弊端,政治见地鲜明直爽;文学上他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际上“遍观乎百家”。长于政论和史论,政论切中肯綮。史论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苏辙除政论和史论外,写得更自由随意的文章,是书信杂文。苏辙写诗力求追上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少逊。他认为“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种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思想上“三苏”博通经史,遍***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苏辙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苏东坡评价苏辙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