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赏析,雨雪曲诗歌鉴赏

tamoadmin 诗词鉴赏 2024-11-28 5 0

长城美人古诗?

0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02.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咏饮马应诏】(唐·杨师道)

03.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紫骝马】(唐·卢照邻)

雨雪曲赏析,雨雪曲诗歌鉴赏

04.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卢照邻)

05.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06.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龄)

07.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唐·王昌龄)

08.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塞下曲】(唐·常建)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人***用了什么视角眺望黄河?如何赏析?

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

前两句写景,那是大手笔,一个‘上’字,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及周边环境的苍茫、辽阔。紧接着,‘一’和‘万’这一比衬,大漠的荒凉就凸现出来了。诗歌就是这样的惜墨如金,就是这样的三言两语,就把握住景物的本质特色了,不然就不是大手笔了。

气魄大,还得角度细,后面两句是触景生情,属于议论。诗人不一定当时听到了羌笛声在呜咽,是扣住了‘万里长征人未还’,是用‘羌笛’再次强调前面的景色特征——这‘羌笛’和‘折柳’是边塞的粗犷与都市的婉约的两种情愫(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比。愈是冲突,愈见内心的矛盾纠结。诗人把握了那个时代征夫怨妇的普遍心理,用诗歌为他们代言。代言中,又去掉了哀怨,只是客观地记录时代特征。这样,所抒之情实实在在,具具体体,客客观观。

景有景的特色(地旷人稀,交通不便,苍茫辽阔),情有情的特色(边疆的动荡、征战)。表现手法上,白描加上借情抒情,对比手法以及化用前人诗句娴熟却又不露痕迹。结尾点题尤其给力。的确是边塞诗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