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约作于李白出蜀之时。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已离开故乡,经巴渝,出三峡,这时刚刚渡过向有楚蜀咽喉之称的荆门山,前面便是浩渺无垠的洞庭湖了。看到眼前奇丽壮美而又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色,诗人满怀***,写下了这首纪游兼写景的佳作。
都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
渡荆门送别
[ 唐 ] 李白
原文 译文对照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出《渡荆门送别》
此诗是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热情描绘了舟行所见壮阔奇丽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恋念故乡的心情。景色的壮丽,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壮丽。一片灿烂前景,正展示在青年诗人心中。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送友人用的是问卜君平的典故,是在李白《送友人入蜀》的最后两句: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据《汉书》卷七十二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有问卜者,则依蓍龟为言利害。诗人李白借用问卜君平的典故,一方面意在点题,当年君平在成都卖卜,说问君平,就等于说友人到了蜀城。另一方面则是既透露友人入蜀的原因,又抒发送友人入蜀时的情感:“升”、“沉”未定,还有“升”的希望,才去问卜;“升”、“沉”已定,只能接受既定的现实,还问它做甚!作者告诉友人说,关于政治上的升沉嘛,看来就是这么个样子了!你到了蜀城,就不必寻找象严君平那样的人去占卜算卦了吧!在这里作者是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表现了两人深挚的情谊。
送友人入蜀 唐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翻译: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
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
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关于送别的唐诗有很多,你可以参考: A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简析】孟浩然是一位飘逸的隐士。从开头两句,就道出了诗人对他的敬仰,结句更赞美他象一座高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企及的典型。
B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