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礼记·祭义》
译文:一开口说话而不敢忘记父母,因而不说恶毒伤人的话,也就没人用忿恨恼怒的话说你,然后才能做到不辱身体,不让父母蒙羞,这样做可以说是孝了。
《礼记·祭义》是儒家经典《礼记》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君子对于父母的孝敬,包括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尽心奉养,去世后则虔诚祭祀。以下是其中部分原文及译文:
-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译文为:君子对于父母,在他们活着时要尽心奉养,在他们去世后要虔诚祭享,终身牢记不做有辱父母的事。
-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译文为:祭祀不能过于频繁以至于倦烦,倦烦就失去了敬意;但祭祀又不能太稀疏导致怠慢,怠慢了就会遗忘。所以君子依照天道运行的规律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当秋霜冬露覆盖大地时,君子踏上这霜露,心中产生凄怆的感情。
以上内容仅为《礼记·祭义》部分章节的翻译与解释,全文涵盖了更多关于古代祭祀制度的细节和原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