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其一》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之一,是他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国家混乱局势的忧心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之情。
背景故事发生在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国家陷入了***和战乱之中。杜甫身为一位志向高远的文人,眼看着大好河山被战火烧毁,百姓遭受着战乱带来的苦难,他心生痛苦和愤怒。
《清平调其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为开篇,表现了大地的草木随着四季更迭而枯荣生长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战乱之年,这一规律被打破了。接着,他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国破家亡之后仍然存在的生命力和希望,以及人民对重建家园的期盼。
接下来,杜甫写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达了古老的道路被荒芜和破坏,而荒城依旧有一片晴朗和翠绿的景象。这里体现了他对人民反抗和顽强生存的赞赏之情。
最后,他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期待有英雄将领能够出现,将胡人赶回阴山,收复失地,重建繁荣的龙城。他希望有一位领袖能够振兴国家,带给人民和草木一片富强与安宁。
总之,《清平调其一》是杜甫对安史之乱时代的状况进行抨击和忧虑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云想衣裳花想容”是诗仙李白的诗句,在他写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中有这句诗,说的是杨贵妃的倾国之容。全诗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俯瞰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的一个春日里,唐玄宗携杨贵妃于宫中观赏牡丹花,乐人们准备歌舞助兴之时,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李白***急入宫中作乐词以助君王和贵妃之兴,写下《清平调词三首》,这首便是其一,这便是这首诗写成的背景情景了。
这首诗在描写美人之姿的诗词中可称经典之作,但是相对的,对于当时写下这首的李白个人而言,写诗的情境并不如诗中这般美好了。
此前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极力推荐,受到唐玄宗的青睐,入翰林。天宝元年,这一年的李白已有42岁,他几十年的入仕心愿终于在不惑之年得以达成,因为家庭原因他不能走科举之路,因而满腹才华和为官报国的心愿对于他而言,才会那么的困难重重。
君王要李白写宠妃之美貌,他便写了,用他浪漫洒脱的才情去写君王身侧宠妃之美,写的同样浪漫惊艳。看着眼前君王欢、贵妃笑,歌舞不绝,他内心愁郁只得化作一杯杯的宫中御酒尽入愁肠。
这首诗的背景只是李白郁不得志的一个缩影,天宝二年因酒后令高力士脱靴便遭唐玄宗疏远,后终其一生,文武兼备的李白终期一生也没有实现入仕报国的心愿。无论他是否真有治世才华,对于一个执着于此的有才之人来说,他却连那样入仕施展的机会也未得到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清平调其一》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赞美杨贵妃的美貌。
一起“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