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其六草体书法,古代草书杜甫秋兴八首

tamoadmin 诗词解读 2024-12-07 5 0

“秋”字怎么写才漂亮?

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好看不好看完全在于自己,自己得到认可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其实我们对那些有名的书画,国画,一眼看上去也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有些画就跟小学生画的像一样的,你有没有看到有些名及画你对它根本没有一点兴趣呢?而在另外一些人眼中他就看成一件宝物。这就是个人眼光欣赏问题,但是我们的眼睛看问题不要随别人的嘴上怎么说而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我就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相信自己,就像相信自己的爸妈永远是世界上最棒的那个人一样,应为只有他(她)生养我长大,别人再好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秋,古文中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简化字是左边为禾,右边为火。《说文解字》认为:秋,禾谷熟也。

秋也是一个姓氏,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人口总数仅两万两千八百余人,属于极为珍贵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六位。

杜甫秋兴八首其六草体书法,古代草书杜甫秋兴八首

我从历代书法文献中选取集中好看的写法,供朋友们参考:

唐 · 陆柬之 · 文赋:这种写法雍容大气!

晋 · 王羲之 · 兴福寺半截碑:王羲之的写法平凡之中独具匠心,高!

如何用草书写一首唐诗?

我是坚持以文字内容为上的。首先得对诗的涵义和内在情绪体会斟酌,然后准备纸墨,对纸张形式、篇幅大小估计选择,接着选择适宜的字体,以及个人情绪的配合,努力做到“意在笔先”。

因为汉字的意义和书写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所以得依据文字内涵,随机调整书写的“速度”和“态势”,控制点画的“方圆”、转折的“软硬”,在书写过程中,依照平日训练的习惯,对结字的“奇正”、笔画的“虚实”和章法的“疏密”,尽量做到“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并能对不足之处及时补正。当然,能多角度体悟、多次书写,然后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幅是最好的了。

这就是,最近几天创作的一幅狂草作品。

尺寸:八尺整张。

杜甫诗秋兴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用草书写唐诗,首先要具备草书的书写技能。字法,草书有不同于楷书的结字方法,应该专学专会,有其规范性。笔法,有其流便奔放的点划质性和使转规律。章法,应随内容丶书写情绪,临机变化,水到渠成。墨法,应有相应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自然变化,但应忌"花″。

创作之前,应对选取的诗词文句熟练记诵,以免行笔过程"断气″失联。以一气呵成为好。

当然,以诗词为内容,也不一定非拘泥于"唐诗″。凡是古体诗都具有字丶句规律,意境优美,情思感人,宜于创作的优势。

上图:杜牧《江南春》,释文: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上图,李白《下江陵》,释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图,张继《枫桥夜泊》,释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图,僧志南《绝句》,释文:綠树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上图,杜甫《绝句》,释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题主有一定的草书书写基础,并能熟记草书符号,选择一首唐诗书写就可以了。

不知道题主是否临过古人的名帖?也不知道题主临摹的是章草、今草还是大草?更不知道题主临帖多久,已经达到了几分像?

按照启功先生说的,临帖达到七分像是才可以进行书法创作。

用草书写作品,道内的专业术语叫“书法创作”。

唐诗的字数有多有少。在书写前,可根据唐诗的字数多少选择宣纸的大小。

用草书写唐诗时,一定要在自然书写的状态下进行,用笔要符合法度,结字要符合法度,章法布局要科学安排,要把墨的浓、淡、干、湿、焦发挥到极致。

笔墨当随时代。在章法处理上,应满格布局,四周不要留白太多,有五公分足矣。另外,正文可以书在落款处,落款也可以书在正文中。启首印可加可不加。闲章可加可不加。总之,印章不可乱加。一幅有个人风格的草书作品,不加印章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从不加印章的。

杜甫的书法水平如何?

《杜甫书法很棒~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查了一下国内外各种拍卖会,只发现苏轼的《功甫帖》,和黄庭坚的《砥柱铭》高价拍卖,还有李白的《上阳台帖》,看李白那大气磅礴的尺方,就能涉想老杜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们神来之笔,如果留下片紙,要比黄山谷的卖4.3亿的《砥柱铭》,一定要高不少,诗圣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在存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有一百多首论及书法,其中记录了与书法家的交往、书法家生平事迹及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与感悟等。杜甫虽没有墨迹传世,但其书法审美观却对后人影响深刻。

杜甫论书诗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审美观,大都是,“瘦硬”、“通神”、“静心”、“尊古”等。杜甫尚“瘦硬”的审美观影响深远,但这与其所生活的时代的有矛盾,和当时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杜甫崇古体之书风,书法“瘦硬”自古有之,杜甫的书法审美观是对历史的传承;二是,盛唐以“丰肥”审美为尚,杜甫是对此时审美的矫正。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杜甫怀念初唐时的励精图治,自然对初唐的“瘦硬”审美也颇为怀念;三是,杜甫家世及交游之影响。

杜甫祖父及父亲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在《壮游》里说过童年: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成年后,杜甫与众多著名的书画家交好,审美观自然会受友人影响。加之杜甫自身的偏好及所处的环境,都会对其审美观有所影响。杜甫书法审美观影响之深,特别是对书法‘’崇古‘’的“瘦硬‘’之观点,他的书法及理论在当时影响巨大,遗憾的是,今天看有一千多首杜诗流芳千古,却没留下一片纸。下面是山水***陆俨少价值连城的《杜甫诗册》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笔落纸如云烟。

杜甫的诗读过不少,他的书法,却没有见识过。也没有相关资料谈及他书法的记载。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是他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是杜甫诗《饮中八仙》中对草圣张旭的描写。如果他对书法的鉴赏仅仅停留在楷书阶段,对张旭的书法就不可能欣赏得了。欣赏不了,怎么可能把张旭的书法写入诗中呢?

他在另一首《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中作序,序文中也提到张旭。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鄴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豪荡感激。

由此可见,杜甫对张旭的书法推崇备至。以杜甫诗作作为书法创作的题材,则以怀素写的《秋兴八首》最著名。
怀素与张旭齐名,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写的《秋兴八首》,气势磅礴,起伏跌宕。风卷残云,酣逸神飞。

杜甫的诗,是历代书法家们最喜爱的书写题材。如果杜甫不是在唐代书法鼎盛的时期,或许就会有他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遗憾的是他的诗作太优秀,太伟大。以他的书法和诗作相较,就不值一提。就像书圣王羲之一样,如果王羲之的书法很普通的话,我们就会认识到他的其他方面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