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朗诵,喜雨亭记朗诵***

tamoadmin 诗词鉴赏 2024-12-07 5 0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期间为何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的坎坷一生,出仕第一站——凤翔府!

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显然是生性豁达乐观的苏轼自嘲之语,而正是被贬十年的生活一定意义上成就了苏东坡。除了上述被贬之地,苏轼还在湖州密州杭州为官。但很少有人知道苏轼初入仕途的第一驿站是大西北陕西的凤翔。

喜雨亭记朗诵,喜雨亭记朗诵视频

1061年岁末,虚岁26的苏轼,通过制科御试,以大理寺评事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州官掌管文书。这是他于嘉祐二年22岁中进士后第一次出京师为官!当时的凤翔府所辖相当于现在大半个宝鸡市,作为凤翔府“秘书长”,26岁的苏轼,任签书判官,掌管五曹(兵、吏、刑、水、工)文书。他在凤翔任职三年多。


在凤翔,苏轼留下了卓著的政绩,比如疏浚了造福后代的东湖就是后世人津津乐道的。
当地人说:因为苏轼,东湖的一池秀水,滋养了凤翔近千年的文脉。也成就了众多传唱千古的精彩文章。就像提到西湖人们自然会想起苏轼一样,修缮东湖,是苏轼为凤翔做过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件好事。

东湖现在也存在,并且扩建后的东湖更漂亮了。苏轼于嘉佑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修建喜雨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为“喜雨亭”。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 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

喜雨亭记 ——宋·苏轼亭
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凤翔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起点,仕途为苏轼的文学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凤翔八观》、《石鼓歌》、《太白山早行》《王维吴道子画》等130余篇诗文和《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名篇佳作都成于凤翔。苏轼为凤翔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他的文风和学风,也极大地影响和激励了凤翔乃至关中西府一代代学子。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东坡: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道学的反对派,是佛***,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月下的漫步者……
苏东坡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样的天才人物来过凤翔,自然会受到凤翔人民的热爱!

公元1061年,苏轼到凤翔府任签书判官,他到任后为百姓减赋税,改善漕运,公正司法,处理诉讼,还发展酿酒业为农民增收。

最大的一件事是修建了东湖,园内湖边广植垂柳,楼台亭阁坐落其间,成为当时北方为数不多的园林式建筑,至今仍是当地风景名胜之地。

他勤政爱民,敢作敢为,当地百姓叫他“苏贤良”,这个称号甚至引起上司的嫉妒。

据说凤翔当地有苏东坡求雨的故事。

苏轼年轻的时候长期在外任职,宋嘉佑六年(1061)冬天,苏轼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大理评事是个虚职,凤翔判官才是实职。

但实际上,判官是个比较闲的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大部分的事务都由知州和知府处理。可苏轼生性洒脱,耐不住寂寞,于是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下乡体察民情。

经过好几天的走访,他发现当地天气干旱,已经一连好几个月都没有下过雨了,农民都为干旱而发愁,在看到枯萎的禾苗时,他心里也有不安,于是决定打道回府,安安心心写一篇祈雨的文章。

在宋朝,祈雨于民是一件好事,于官,也是升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什么迷信。

当时凤翔干旱已经很久了,当地官员基本都会选择去渭河的太白山求雨。于是苏轼也选择了这个地方。等到约定好的日子,苏轼带着一些当地的官员和老百姓,到达了太白山。在庙里行了祭拜之后,苏轼开始大声朗读祈雨文章的正文。

文章中,先是把龙王歌颂了一下,之后又是凤翔百姓怎么怎么可怜,庄稼怎么怎么样,下雨怎么怎么有意义。希望龙王不要辜负了老百姓。

果不其然,祭拜活动结束后,凤翔开始陆陆续续下雨,一连下了三天,百姓的庄稼也开始死而复生。

对此,苏东坡非常开心,百姓也很开心,于是苏东坡在当地的名望愈发的高了。

苏轼苏东坡确实文***出众,但人品和政务能力是否值得推崇爱戴我不确定。从现有的资料看,苏轼到凤翔当官时24~5岁在当地待了3年多好像就是一次奉上级命令求雨成功了。刚去时与陈太守关系不好,还写了些东西讽刺当地大户。给人一种不惧权贵的文人风骨感觉,但政务并没有什么业绩。所以当时应该谈不上受人爱戴,至于以后声望的飙升是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