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旷撞晋平公中可以看出,师旷是一个勇敢而忠诚的人。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处死的风险,为了保护晋平公而主动撞车。这显示了他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公义的追求。
师旷的行为也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愿意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这样的行为使人们对他产生了深刻的敬佩和钦佩,他被视为一个英勇而忠诚的人。
前言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著名音乐家,主乐***(今山西洪洞)人(当时地位最高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大约生活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师旷并非生而无目,只因他为了不为外界的缤纷所惑,自剜双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代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淮南子.汜论训》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书》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左传》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说苑》中“师旷劝学”的故事里,七十高龄的晋平公还想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提升执政能力,但他又担心岁数太大,为时已晚,便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
这三个比喻里就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内,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人们的启迪更大。
可见终身学习的理念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
(文章阅读网/)学习与年纪无关,重要的是态度要肯学,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