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学而1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2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1表示顺承关系.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作"却".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而:表示转折.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而:表示顺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示转折.
5子曰:"由,诲女知之1乎!知之2为知之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之:1.调节音节,无实义.2&3.代孔子教的东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表示顺承.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表示顺承.之:人称代词.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而:表示顺承.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调节音节,无实义.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表示顺承.之:代词,代"一言".
《论语》一书中,带而字的***很多,但总的用法及含义是连接用的虚词,没有具体的含义。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章***中所用的而字就是连接虚词,没有具体含义。
而字在***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古代的圣贤选用这个字,在句子的连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虚词
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是一个“痴”字。为痴行,绘痴景,现痴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之外的闲情雅致。 之外的闲情雅致。
(一)痴行: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理解:正常人白天赏西湖,他居然在晚上去看雪。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晚上去的,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二)痴景:“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
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大自然的愿望啊!
(三)痴情: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知己一个也难求。遇一知己不畅谈,强饮三大白而别,并且,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了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他不愿和人深交,他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1、“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和夸张写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矿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态度. 同时将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了出来。
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白描手法。写出作者孤芳自赏、超世脱俗的思想感情。
4、.“堤”、“亭”、“舟”、“人”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5、不多余,因为写金陵人可以体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写出了“巧遇知音,醉情自然”的意境,是作者写“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