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落的后数十回原稿里,宝玉与宝钗是最终结为夫妇,照应了第五回《红楼十二支曲》中《终身误》所言”都道是金玉良缘”,”纵然是齐眉举案”。其实前80回有多处文本内容在暗宝钗与宝玉的最后结合,如宝钗戴有金锁,与宝玉的通灵玉”正是一对儿”;元宵节元妃赐诸芳礼物,又独有宝钗的与宝玉完全相同。宝钗与宝玉的结合是家族政治的需要,”金”象征着财富,”玉”象征着官禄。金玉的结合是当官的遇到有钱的,富贵荣华兼享,这在普遍重门第,重财富的古代封建家庭来说岂不是天造地设?故在世俗的眼中,宝钗与宝玉的结合自然是所谓的”良缘”。
事实上,在现在通行的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回的文字内容中也写到了宝钗与宝玉的结合,回目就叫”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至于宝钗与宝玉的最后结局如何,今本的《红楼梦》写到是宝玉入乡试中举后弃宝钗而出家,宝钗身怀六甲却不得不守寡终身,可谓悲哉!曹雪芹原稿后数十回的内容已不可见,经后人补续的后四十回已经与前八十回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流行整整二百多年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再去想方设法地腰斩《红楼梦》,用已故的的红学***俞平伯先生的话,就是”罪莫大焉”,大可不必。
至于有红迷认为宝玉最后应是娶了湘云,两人”白首双星”。这种说法在《红楼梦》没有任何根据。”白首双星”是说湘云夫妻被迫分离,如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白首而不能完聚。湘云的判词是”湘江水逝楚云飞”,”楚云”即高唐神女所化之云。神女与楚王好一场后不再来,实隐喻湘云好事而不能成双也。说宝玉与湘云贫而遇合成双,是周汝昌先生的一家之言。《红楼梦》所要展现的主题毕竟是宝玉黛玉与宝钗三人的情感与婚姻的纠葛,而不是宝湘的合传。
这个问题没有疑问,当然是薛宝钗。至于他们以何种方式结为夫妻,是在林黛玉死前还是死后,这都另说。
《红楼梦》的第五回,被公认是预示书中主要人物命运走向的关键回目。在这一回里说得明明白白,贾宝玉将来的妻子是薛宝钗。虽然宝玉的心始终在黛玉身上,即使婚后也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致使薛宝钗备受冷落,落得个“金簪雪里埋”的下场。但不管怎样,在形式上,两人肯定是结为了夫妻的。
林黛玉和薛宝钗在贾宝玉的人生里,注定要担任不同的角色。黛玉要完成的是“木石前盟”的任务,也就是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她必然要为贾宝玉倾注所有真情,伤心落泪,直至油尽灯枯,泪尽而亡。
虽然大家都希望真心相爱的宝玉和黛玉能够有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但这是不可能的,书里一开始的设定就是一个大悲剧,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宝黛之恋注定是“心事终虚化”的水月镜花一场空,而宝钗即使完成了“金玉良姻”,也注定要“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玉对她只有尊敬,没有爱情。
有人根据脂批线索及史湘云和贾宝玉共同拥有的麒麟饰物,推测最后也可能是湘云和宝玉走到了一起。但在我看来,第五回是给全书定下的基调,如果有跟第五回矛盾的解读,不必太认真。
在第五回里,湘云的判词和随后“乐中悲”的唱曲都说明,湘云的结局也应该是惨淡离世。判词说的是“湘江水逝楚云飞”,唱曲里虽然提到“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但最后还是“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如果说唱曲里的“厮配得才貌仙郎”指的是贾宝玉,我觉得说不过去。种种线索表明,贾宝玉娶的是薛宝钗,哪怕之后他出家也好,因为贾府被抄而锒铛入狱也好,都不大可能有机会再娶湘云。就算娶了,也不大可能是“才貌仙郎”的资格和身份了。
所以,我觉得湘云唱曲里的“才貌仙郎”应该另有其人。毕竟在书里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已经借王夫人和袭人之口,暗示湘云将要有婆家了。那么湘云应该是书里在前八十回就已经明确会有婚姻的一个女孩子,不管对方是谁,反正不是贾宝玉。人们一般猜测是卫若兰,按照卫若兰“王孙公子”的身份,应该也当得起“才貌仙郎”的称誉。只是根据判词和唱曲来看,湘云这段婚姻应该也没有善始善终。
参见相关问答:
《<红楼梦>探春的判词己有了“千里东风一梦遥”,为什么判曲里又有“一帆风雨路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