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出版。林庚先生在序言中说:“人之会心,或囊括宇宙,或隐于针锋,灵犀脉脉,若相问答。行霈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至,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本书上编盖由浅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编则青山历历,峰峦自见。仿佛两条坐标轴构成一幅坐标图,交辉映照,互为表里。话固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譬喻又总是跛足的,不知其可耶非耶。多年来行霈时叩我柴扉,每纵谈终日,乐而忘返;盖习以为常,亦性之所近也。”
书中写到: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构思的规律奥妙在‘神与物游’,也就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
“艺术真实不能离开生活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对于生活死板的摹拟,永远不能成为艺术。只有反映了事物的神,也就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点,才能达到艺术反映生活的目的。形,是表面的,神,才是本质的。”
书中对李白,杜甫的诗见解独到,精确概括 “李白写诗往往在应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袁先生的诗歌艺术研究,最爱从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意象到意境再到风格;而又往往以史学思维的角度探讨一个诗人诗风的来龙去脉,又运用多种影响因素对现象做广义的文化学解读。《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启发性,是诗歌艺术研究领域内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李白的诗歌与盛唐文化反映了繁盛的***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它展现了强大的民族鼎盛时期的整体精神风貌。开明的政治与开放的思想环境,是豪气横溢的诗句得益流传与发扬,是诗人保持其独立人格,取得创作成功的基石。
李白的诗有明显的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强烈的反权贵意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使人们领略其迎风豪气。
李白对祖国的山川河流非常热爱,借助壮丽河山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母亲河的雄伟壮观尽收眼底。
在入仕受到权贵排挤构陷时,他虽然悲愤,但没有对前程丧失信心,“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信心只有在盛唐的熏陶下才有可能培养出来。
诗人泼墨挥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张的描写蜀山绝壁连天,松树只能向下倒挂,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展现大自然波澜壮阔的一面,创造出一种阳刚之美。
李白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都是他人难以企及的。盛唐气象与李白的诗歌风格是相互依存的,他的浪漫精神,无限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雄踞我国古典诗歌巅峰的。***盛世促进了李白诗歌风格的稳定和蓬勃发展。
《早发白帝城》 9大鹏一日同风起,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6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金散尽还复来,片片吹落轩辕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运用了夸张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相似的句子,缘愁似个长。
《北风行》 3天生我材必有用,轻舟已过万重山。
《乐府·将进酒》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连峰去天不盈尺: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