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真书握法,近笔头一寸,行书宽纵,执宜稍远,可离二寸,草书流逸,执笔更远,可离三寸。笔在指端,掌虚容卵,要知把握,亦无定法。熟则巧生,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
楷书用以坚实沉着、笔笔有力为上,所以执笔宜低。行草以纵逸为上,所以执笔宜高。执笔过高不好控笔,影响力达笔端。写行草虽比楷书快,但飞动中还是要注意沉稳。行中有留,留中有行。
执笔高低和书写时字的大小有很大关系。要灵活掌握,以书写适意,能正常发力为佳。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草书《心经》为张旭所书。)
练字写书法,执笔高低,没有太大的讲究,根据自己习惯顺手舒适就好,执笔低易得形制,适合写小字。写大字失却韵致连贯,捉襟见肘。执笔高易得气韵连贯,适合写擘窼大字,写小字难于控制精到入微。
执笔方***确与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是赞成五指执笔法的,当然,在具体情况下,灵活掌握其他执笔方法也是需要的。致于执笔高低,,一是根据笔、字的大小等因素调节,二是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判断掌握。就一般规律,小字执笔低,大字执笔中,站着执笔高。
写毛笔字时,执笔要多高,先录古人经验:
王羲之《笔阵图》曰:“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虞世南《笔髓论》曰:“笔长不过六寸,提案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此二家经验之谈是正确的,可是寸之说也许太刻板,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加以调整,自然、习惯、适合自己就好。
一般来说,写小字(小楷)执笔要低,离笔头一寸左右,太低了笔画局促不自由;写中楷成较大的字,执笔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或草书,笔管要再高一些,约三寸左右。执笔越高,回旋的幅度就加大,更便于挥运自如;但过高了,下笔飘浮,无力无筋骨。另外,执笔的高低还要根据字体的类别、大小和笔管的长短而定,原则是:你觉得怎么写,怎么才能比较好地将笔控制住,而又能应用自如,就是适合自己的执笔高度。就是在长期训练临习中,得出自己的适合高度。五指执笔法:yue押钩格抵五字,要求做到指实、掌虚、掌竖、管直、碗平。还有松紧适度。
这是提斗握笔法,如同写硬笔字,只是中指参与握住,无名指与小指抵着。站立悬时,适合写大楷或榜书。
写书法,执笔的高低与字体、字的大小和个人习惯有关。
执笔高与低,其实是关系到运笔半径的大小,执笔高,笔端向四周的运动幅度大,笔就活。
执笔低,笔端向四周的运动幅度小,笔就稳。
一般来说,写楷书、隶书和篆书,或追求端庄凝重的书风,执笔要低;写行书、草书或流畅奔放的书体,执笔要高。
上面说的是一般规律,但具体到书体,执笔高低又与字的大小有关。
写蝇头小楷,执与运多靠指来完成,执笔低。写大楷时,指在执笔,运指过多、执笔过低就会影响腕力的发挥和灵活。
当然,不同的书家执笔的习惯也不一样。比如,林散之喜欢高执笔,而谢稚柳先生喜欢低执笔。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应科举、入仕所需,清初以所谓“馆阁体”书法最为流行,该体追求方正、光亮、乌黑、大小一律的书面效果、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毫无生气。这难免让人担忧书法发展到清初就要“夭折”了,庆幸的是还有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书法家存在,比如,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傅山,其书法最大的独到之处是至始至终没有“俗气”,
可能有人会认为,作为一个真正书法家的书法肯定是没有俗气的,如果是这样的认为,那么书法认知就过于肤浅了,要知道书法创作的过程就好比一个人的生长过程,由稚气到成熟,然而有些书家的书法难免还残留点“稚气”,也就是俗气未尽,只有一个真正入道的书家的书法才不会残留俗气,书法中的章法关乎于“道法”,人的修为的最高境界。
而傅山就是这么一个悟透道法的书法家,他提出的书法理论是“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大概意思是宁缺毋滥,你要么不写字,要写的话就写到极致,书法者,却莫自欺欺人。有高人这样评价“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
傅山书法造诣甚至可以可一代“草圣”张旭媲美,这主要是因为他博览群书、于学无所不通,又工书善画,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又受张瑞图、倪元璐、王铎等人影响,后推崇颜真卿的人品书品而转学苍劲浑厚的颜体,最终自成一家。其《草书轴》临摹“二王”,全以大草挥就,流宕不羁、巍巍浩荡、气势逼人。
傅山字青主,山西曲阳人。博通经、史、诸子及佛道之学,精于医学,又工书画,尤以笔墨的雄奇逸宕著称,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勿媚的书学审美原则。作为明朝遗民,身经沧桑及家国之恨,与现实形成的心理压抑,形诸于书法,呈现出一种朴拙酣畅的风格。
傅山书法的宁拙毋巧是对明末奇巧书风的矫正,排斥人为的机巧,任其性情流露,归真返朴,以求自然。不谐流俗,宁丑毋媚,去俗去柔,求古朴劲挺之美,弃姿态妩媚之美,寓真美于貌似丑陋之中。
傅山书法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冲击着元明以来妩媚为尚的书风,对清代金农、板桥等人书法以及碑派古拙刚劲书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傅山,清初著名学者,对先秦诸子很有研究,但其书法最为后人称道。性格倔强,崇尚气节,曾因卷入秘密反清活动而入狱,脱身后归隐山林。康熙十八年,他73岁,又被举荐,却称病不赴。即使用抬床硬抬到北京,他仍不入城。他的性格决定了傅山的所有临书都“无一近似者”,因而呈现出特立独行、孤傲不群的个性。这种性格,也反映到了书法上。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最讨厌“奴气”,“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其书风摆脱了技法规则束缚,任凭个性宣泄,无任何拘谨造作之态,为后人所崇尚。
傅山草书的平和式章法有其独到之处。这种章法需要书家有较强的整体章法布局能力。在字距、行距上不过分的疏阔或压缩,中规中矩。自然生动。
傅山《草书五言诗轴》,如下图。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早起非真健,研头枕似杈。空心微乞酒。不寐总仇茶。脆妒经霜枣,凉怜带月瓜。掀窗试眼镜。破句入楞伽。傅山。
此幅书法作品用的是平和式章法。笔势迅猛绵延,横冲直撞的奔驰,气势恢宏。动感十足。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傅山的书法,以草书的成就最高,他秉承了明代末期注重个性的特征,以磅礴的气势掩盖了技法的不足。
傅山傅青主这个人很了不起,在梁羽生的武侠***中,他是飞檐走壁的“无极剑”,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傅山工诗文、擅书画,满腹经纶,一手医术更是出神入化,是颇有名气的妇科圣手。同时,他一生又致力于复明,是当时名声较大的反清志士。
正因为他如此博学,又愤世嫉俗,故而可以想见,不守成法的他,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去认真临帖,因而,他临摹的古帖大多不像,尤其是他临颜真卿的楷书,也只有个大概。
所以,傅山只是在掌握了书法的初步技法和规则后,就开始自由创造,放弃了传统技法和前人经验。
好在,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书法大变革的时代,前有徐渭开路,而几乎与他同时代的张瑞图、倪元璐、王铎等人,都大举变革的旗帜,书风明显不同于前辈。
与王铎相比,傅山在气势上明显要强出许多,但在技法上,王铎则要高出许多。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有。
因为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创作了许多五言绝句,其中最著名的是《祭侄文彦博士》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和远行的决心。
此外,颜真卿还有许多其他的五言绝句作品,如《听雨》中的“楼观夜色暗,灯火起人长。
满庭芳菲实,芳意自无疆。
”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等等。
这些作品都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经典诗作。
没有颜真卿的五言绝句。
因为颜真卿最擅长的是楷书和草书,而不是诗歌创作。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堪称天才,他的草书《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而他的楷书《孔雀东南飞图》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虽然在《太和殿帖》和《颜勤福寿碑》等作品中也有他的诗文,但他的诗散文成就并不高,所以并没有留下五言绝句这一作品。
要讨论清代翰林书法,先看看清朝二百六十多年书法书风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中国书法中兴时期,帖学到乾隆年间达到极盛,而到清中期大量碑版贞石出土,碑学兴起,帖学衰落,从咸丰后至清末,碑学昌盛,同时还有与科举考试与朝廷书写公文相適应的阁馆体,这些都是影响翰林们各自书法特点的因素,翰林做为从进士中挑出的姣姣者,虽收入不高,但影响不小,并且,翰林院实际是高干的储备机构,几年翰林后多出任***,后官至宰相级别的不在少数,现列举一些比较为人们熟知的翰林的书法作品,
刘墉,(即戏剧中的刘罗锅) ,乾隆16年进土,入翰林院,后官湖南巡抚.吏部尚书等,尽管乾隆独宠阁馆体,但刘书法不隨俗,由赵字入手,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自成一家,所书墨色厚重,体丰骨劲,盛名一时,作品多有代筆,他有三姬,皆能代筆乱真。
王文治,乾隆年间殿试第三,探花,任翰林院侍读等,书法出于董其昌,上溯米芾.李北海,因喜淡墨,与刘墉恰成对照,人称"淡墨探花",书法名气很大,
何绍基,道光16年进士,后入翰林院任编修等职,早期书法立足于"定武兰亭","争坐位碑"后致力于篆隶及北碑,用功极深,书法名声極大,交游广,应酬作品多,有时一曰写对联百幅,作品现存量大,约2千件。
戴熙,道光11年进士,第二年入翰林院,工诗书,善绘事,四王后山水画大家,被誉"四王后劲",书法亦可观,行书端正遒丽,雍容娴雅。
張之万,道光27年状元,(金榜现存故宫博物院),授翰林院修撰,后当过江苏巡抚,兵部尚书等职,道光一光绪四朝元老,政治军事经济均有成就,此外,绘画书法文章诗词楹联皆精,山水画与戴熙齐名,书精小楷,唐法晋韵,亨年87岁,是最長寿的状元,与張之洞是堂兄弟,二人同朝为相,(清无宰相职,惯称授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为拜相)。
張之洞,同治二年探花,入翰林院编修侍读等,晚清名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书法学苏轼,也擅米芾体,笔力遒劲,俊迈豪放,他向人私授″书诀"称:"即于两字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
左宗棠,本是举人出身,隐于世,镇压太平军时被湖南巡抚聘请出山,崭露头角,后平叛陝甘***,支持洋务运动,成为重臣,但没有进士身份,耿耿于怀,在奉命督办新疆军务时,他以退为进,要求解除职务进京赶考,慈禧猜出他的心思,破格赐其进士出身,并授翰林院检讨一职,有了身份,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书法崇碑版,篆隶行草兼擅,笔力雄健,风格豪迈,楹联作品流世较多。
钱沣,(钱南园),乾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等职,工楷书,学颜,欧,褚诸家,行书参米芾笔意,后人学颜书者往往以他为宗,颜体大家谭延闿就是学钱南园而卓然成家。
李鸿章,24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成晚清重臣,如他自述"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遥″,他书法有欧颜遗风,最擅行楷。
曾国藩,曾能成半个圣人,不因天赋,而是靠后天努力,14岁起参加县试,七次都名落孙山,23岁起峰迴路转,中了秀才,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成晚清重臣,对清朝政冶,经济,军事,文化都有深远影响,
陆润庠,同治13年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先后当过光绪,宣统老师,书法擅行楷,意近欧.虞(世南)笔法,阁馆气息较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