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如下:
zhǐ yǒu tiān zài shàng , gèng wú shān yǔ qí 。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jǔ tóu hóng rì jìn , huí shǒu bái yún dī 。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诗译:
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仰慕小寇准卓越才华,以附近华山为题,请其作《咏华山》一诗。
小小少年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五言绝句,传为千古佳话。
咏华山(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咏华山》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别说是出自7岁儿童之手,就是对于成年诗人来说,也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我是河南人,寇准是陕西人,从说话口气里能看出来。寇准的诗,峰闊墙薇波淼茫,独依桅缆思何常。潇潇远树肃林外,一半秋山待夕阳。从这首诗的语气里可以看出寇准是陕西人。
很多评论的都说是华州下邽,估计他们都是从书本上看到的或者网上搜的。那都是宋朝的地名了。现在具***置是:陕西省渭南市 官底镇的个村子,他的墓现在还在那里。三贤故里,寇准故乡。
寇准是北宋的一代名相,他豁达的胸怀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来。
咏华山*北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别名寇老西的寇准(961至1023),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并不是山西的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宰相),枢密使,封莱国公,谥忠愍,追赠中书令,为渭南三贤之一。
寇准的祖先曾居住山西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邽,这样看来,寇老西还是伴祖脉,并非虚言。
寇准少年聪慧好学,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授太子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寇准与潘良、魏野、“九僧”等友好诗风相近。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而为相。曾留下《书河上亭壁》,《寇莱公集》,《宋名贤小集》,《寇忠愍公诗集》等作品。
寇准在朝为官,以直言敢谏,足智多谋著称。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寇准也是力主抗辽的大臣,“澟渊之盟”,寇准力求不损失一寸国土,真英雄也。
提起寇准,大家一定会想到《杨家将》中满口山西话的寇老西儿,他在山西峡谷县当县令的时候,由于为官非常清廉又爱接济百姓,弄得自己官服上全是补丁,书童也在接待客人时用煮旧草帽冒充茶叶,捕头上街卖瓜子给他贴补家用,清官的形象跃然纸上。历史上的寇准其实和***中有些出入,他出生于华州(今天的陕西渭南),只是祖上曾经居住于山西太谷而已。
寇准家境并不贫穷,父亲寇湘,在后晋时期考中过状元,以文章著称;他的官位也比较高,因此寇准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晚年寇准被贬官,客死他乡。其家人申请拨款运灵柩回乡,但是只够运到河南。于是家人们只好将寇准埋在河南的寇家湾村,陕西渭南的那座寇准墓中只有他的衣冠。寇准墓与包拯墓同处一地,他的清廉事迹,将永远被人铭记。
“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捡学,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大家对上面这段词并不陌生吧!这首《六悔铭》就是北宋名相寇准所做。全文共42字,却道尽了人生的六大悔事。若想人生不后悔,就要做好六件事。
寇准是大宋王朝最富有***色彩的一代名相。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别名寇老西,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为“渭南三贤”。
寇准少年得志,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4岁的时候就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篇。15岁的时候就能精通《春秋》,19岁的时候,寇准便考中进士。先后任知县,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职。后来官居宰相,被封爵为莱国公,成了大宋一代名相。
如今寇准寇老西的大名,因《杨家将演义》的故事而被世人皆知。
那么这个如来雷贯耳让天下人皆知的大宋一代名相寇准,他的老家究竟在哪里呢?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寇准的老家在华州下邽,就是今天的陕西渭南市。寇准的先祖曾居住在山西太原太谷昌平县,后来移居冯诩,最后定居在华州下邽。因此说寇准的老家是今天的陕西渭南。
寇准有“寇老西”这个别名,也许也是跟他的先祖早先生活在山西有关系吧!历史上人们习惯的把山西人称作“老西”,比如近代的山西土皇帝大军阀阎锡山就是被称为“阎老西”。
另外对于这个别名,还有一种说法,说寇准早年在山西太古当过县令,当官的时候办了很多离奇都案子,久而久之名声鹊起,人们就是习惯的称他为“寇老西”。
古代《咏华山》的年轻诗人是寇准。
全诗诗句如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首诗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寇准在与先生爬华山时情不自禁吟诵出的,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