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把酒问月》第五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意象的比喻把酒问月***用意象的比喻手法在这句诗句中,把酒和问月被拟人化,象征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细微感受,而月亮则成为了一个无声的倾听者,表现出诗人孤独与寂寞的心境。
把酒问月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也是一种常见的意象比喻手法,通过将物象概念化,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形象对比,达到产生感性印象的效果。
同时,这种手法也常用于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维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风格。
运用了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象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其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历来为人所激赏。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关于江皋楼、月的诗词有:
1.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出自元代徐再思的《人月圆·甘露怀古》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出自宋代苏轼的《春宵》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出自宋代苏麟的《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