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古体诗有什么特点?
.....
古体诗是旧体诗的一种,旧体诗包括了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是格律诗,古体诗是非格律诗或者说格律比较灵活的诗。但是古体诗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并不是随随便便写一首诗就是古体诗了。
在永明体以前,诗并不讲究格律,律诗被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于是那些不合格律的诗就被称为古体诗。
另外在格律诗完全成熟以后,那些不合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比如唐朝除了格律诗以外,诗人们也很热衷写古体诗,李白李贺的古体诗水准都高于自己的格律诗。
古体诗风格自由,除了押韵以外不受格律的束缚,古体诗有句句押韵的,例如曹丕的《燕歌行》不换韵:
岑参句句押韵,但是几次换韵的古体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一般的古体诗,只要注意双数句押韵就可以了,但是不换韵的古体诗,要注意,要么通篇押平声,要么通篇押仄声,例如绝句只有四句,二四句押韵的绝句,一定不能一个平声韵一个是仄韵。例如平水韵的静夜思:
仄声韵的寻隐者不遇 作者:魏野 (宋)
怎样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名古风。是唐代以前的各种诗体的统称,主要是区别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不同。那古体诗有那些种类呢?
一:四言体,这是诗歌中最早期的形式,巜诗经》里的诗主要是四言体,***用的是典型的"兴"的笔法,如巜关睢》。比、兴是古体诗常用的表现方法。
二:五言古体,首先五言体是在四言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汉代时就形成了完整的五言古诗,如巜古诗十九首》、巜陌上桑》以及最长的叙事诗巜孔雀东南飞》。
到魏晋南北朝时,五言诗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五言民歌,同时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家和作品,如曹氏父子、嵇康、阮籍、左思、陶潜、谢灵运等。
三:七言古诗,七言诗早在汉武帝时就慢慢形成,最早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的巜燕歌行》,后有鲍照的巜行路难》、萧衍的巜河中之水》、吴均的巜行路难》等,发现缓慢,直到唐代才盛行。
四:杂言体,又名长短句,就是一首诗,句子长短不齐,从一言到十一、二言,作者随意交错使用,古体诗没有固定的句数限制,没有固定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没有对仗,到了唐代渐渐的被近体诗替代,但古体诗在诗歌的长河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我的粗略理解。
古体诗即古风,是中国古诗中除了近体诗之外的所有格式的诗的统称。
而近体诗,是唐朝形成的格律体,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体。近体诗在格式上是高于古体诗的,因为有了音韵格律的规范化,彻底避免了发声基本错误。一首近体诗,只要是合格的近体诗,必然没有音韵错误,是清新自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这是一种规格产生后的强制提升。
古体诗则相对地不讲究平仄格律,但也只是相对的。
我们说古体诗不讲究平仄格律,一定有朋友会说,不对啊,我们平时念《静夜思》,一样的音韵通顺,味道十足啊,我们诗朗诵《蜀道难》,同样感觉不到发音的阻滞,感情的表达照样流畅,在背诵《将进酒》的时候,“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气苍茫,感情充沛,并没有任何的平仄音律问题啊?
那么是不是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完全多此一举?
当然不是。
诗是韵文,是音律和意境完美的结合。
按照格律创作的近体诗,在音律上不需要考虑是否有问题,只是行文构思是否精巧,用词是否高雅优美,表意是否含蓄悠长,这些才是一首近体诗是不是好诗,会不会流传的根本原因。
而古体诗呢?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古人的古体诗,都是经过千百年淘汰下来的作品,第一关就是是否适合口口相传。古体诗虽然不符合唐时的平仄格律,但是往前面有“四声韵”啊,再往前面有“梵呗”,再往前面没有汉字音韵学的时候,古诗还处在汉乐府和诗经、楚辞阶段,完全依附于音乐而存在,不需要汉字本身音调的起伏。
就好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词,唱起来的时候,你是否关注过那些汉字的音调?